"绿茶"这个词流行于网络,泛指那些外貌清纯脱俗,人前人畜无害、岁月静好,人后工于心计、玩弄感情的女生。
有人给林徽因冠上"绿茶"的名头,难道是因为她出色的容貌以及同三位优秀民国男子间的爱恨纠葛?
冰心在《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似乎在暗讽林徽因同徐志摩的不清不楚,梁思成的第二任太太林洙写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这本书,说林徽因同梁思成承认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在林徽因诞辰100周年之际将其黑料洒向全网络。
冰心与林徽因(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们开始质疑林徽因,她是不是对爱情不够专一?是不是人品有问题?甚至不明真相的人们开始给林徽因贴上"绿茶"的标签。
但是,冰心与林徽因是有过节的,林洙作为林徽因的情敌,描述林徽因时怎么可能客观评价。
不喜欢你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喜欢你,不必在意,做自己就好。
无论谣言这股妖风吹向哪里,林徽因都是我国最伟大的古建筑体系的探索者与保护者。
林徽因同建筑系结缘,从她还是豆蔻少女时就已经注定了。
16岁时,林徽因跟随父亲林长民到欧洲留学,留学期间父亲将她送到英国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寄读,而这次留学经历使得林徽因了解到建筑艺术的概念并深陷其中,从而萌生了想要学习建筑学的想法。
林徽因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因为其优异的成绩被该校聘请为建筑系的建筑设计课程兼任讲师。
美国留学期间系统的建筑专业学习让林徽因对建筑学的认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她对建筑的内在表现和设计科学、力学都有很好的掌握,将东西方文化建筑领域进行了很好的桥接和贯通,这为她今后探索研究中国古建筑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林徽因发现中国的古建筑历史源远流长,造型独特而富有魅力,但苦于没有完整的体系记载,国人对自家建筑特色并没有较为准确的认知,常常是某种特色建筑有两种甚至多种叫法,定义模糊不清。
更过分的是,西方建筑学者因此认为中国缺乏建筑领域的标准,将中国建筑排除在世界建筑之外,对中国建筑尽数嘲讽甚至歪曲解读东方文化。
林徽因据理力争。为了给中国建筑正名,她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综合考量史料,对照实物,利用大量事实根据发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引用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对建筑审美标准的坚固、美观、实用三原则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论断分析,为中国建筑发声。
林徽因与梁思成蜡像
虽然林徽因的文章在建筑学领域泛起了小小浪花,但中国没有自己的建筑史确实是一大憾事,编撰一部中国自己的建筑史迫在眉睫。
因此,林徽因开始翻译英国建筑期刊上的学术论文,通读二十四史,力求能编纂一部中国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研究汉朝的岩墓、汉阙时,她的身体已经开始不好。林徽因有肺病,经常大口咳血,但即便只能半倚在床上她也没有停止翻阅有关汉朝建筑的资料。
林徽因当时承担了中国建筑史全部书稿的校对,并执笔写下了书中的五代、宋、辽、金部分。她介绍了宋、辽、金时代,中国宫室建筑的特点和制式,以及宗教建筑艺术,中国塔的建筑风格,辽金桥梁建设,乃至城市布局和居民考证。
仅仅是中国的塔,她就列举了苏州虎丘塔、应县木塔、灵岩寺辟支塔、开封佑国寺铁色琉璃塔、晋江双石塔、白马寺塔等等数百种。
她还从殿宇的建成年代、廊柱风格、斗拱结构、转角铺作等方面分析了诸多中国佛教建筑艺术。例如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山西榆次永寿寺雨华宫、辽宁义县大奉国寺大殿、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
金岳霖说,"她全身都浸泡在汉朝里了,不管提及任何事物,她都会立刻扯到那个遥远的朝代去,而靠她自己是永远回不来的。"
梁思成在写给费正清的信中也提及此事,"徽因这些日子里,她对汉代历史入了迷。有人来看她时,无论谈到什么话题,她都能联系到那个遥远的朝代去。"
不仅如此,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回国后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营造学社",他们走过了全国190个县市去实物测绘,应用测量学、图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建筑的空间几何信息进行采集和表达,每一处富有魅力的古建筑身侧都有她严谨、不畏艰苦的学术身影。
在五台山考察唐代建筑佛光寺大殿时,林徽因观察到大殿的房梁底部隐隐有墨迹。但那根房梁有两丈高,殿内的光线也不充足,梁底的墨迹很难辨认。为了获取完整的字迹,他们支起高架,第一个爬上去的就是林徽因。
佛光寺大殿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是林徽因所在营造学社坚持的学术原则,也正是他们的严谨态度才为编纂《中国建筑史》提供了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
1944年,这部在中国建筑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建造史》问世,但署名的地方并没有林徽因的名字。这并没有降低林徽因对建筑学的热情,这是她的理想,她一生为之前进的动力,
林徽因一向是这样淡然的女子,她这一生都在为她的建筑事业而活,像荣誉这样外在的名头在她这里都显得无关紧要。
她想保护中国的古建筑的心一直都在,即便是普通民居她也觉得神秘而富有特色,那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具魅力的代表。
为此还有这样一件趣事。据林徽因的学生回忆说,"梁、林两先生只有一台照相机,梁先生要照斗拱,林先生要照民居,时常像个小孩子一样为此争执不下,后来还是林先生做了让步。"可见,林徽因对民居的关注由来已久。
林徽因喜欢各式各样的民居,如山西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囊括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涵盖了历朝历代的优秀传承,各有各的特色。兴趣产生动力,这些特色民居吸引着林徽因去不断发掘探索,为它们揭开神秘的面纱。
1949年,林徽因在营造学社上发表了《现代住宅设计参考》,针对中国的住宅类建筑做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同年,林徽因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开设了"住宅概念"专题课,将她研究住宅建筑的成果及方法尽数教授给学生,为建筑系学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她是建筑行业的标杆,她的作品至今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同她的贡献相比,旁人不客观的评价反而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人活一生,值得去做的事情很多,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在意一个不相干的人对你的评价。
活在当下,做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9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