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布隆伯格参选:美国还有中间派的空间吗?

布隆伯格参选:美国还有中间派的空间吗?

文丨赵灵敏


迈克尔·布隆伯格

11月24日,纽约前市长、亿万富翁迈克尔·布隆伯格正式宣布参加2020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角逐,他在竞选宣言里表示:

对于特朗普的鲁莽和不道德行为,我们已经无法再多忍四年。

我竞选总统是为了击败唐纳德·特朗普,重建美国。

布隆伯格1942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中产家庭,凭刻苦学习在哈佛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加入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很快擢升为合伙人。

198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被另一家企业收购,布隆伯格遭到裁员,他靠1000万美元的裁员补偿金创业,研发出了为金融企业提供实时市场数据和金融分析服务的终端机,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产品,广受分析师欢迎,该机只租不卖,为布隆伯格赚取了天量财富。

后来,布隆伯格还陆续开办了通讯社、电视台和电台,并收购了《商业周刊》杂志。

目前,他的财富高达555亿美元,远超特朗普的31亿美元。

不仅如此,特朗普在当选总统前毫无政治经验,布隆伯格则做过三届纽约市长,而且政绩不错。

2002年他第一次就任时,纽约还笼罩在“911事件”的阴影里面,公共财政面临崩溃的压力,市民对未来的信心严重不足。

但在短短几年里,布隆伯格创造了数万个工作岗位,把6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转化为数十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将纽约打造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纽约的高中毕业率提高了40%,犯罪率降低了1/3,碳排放减少了近20%,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了三年。

2002年,布隆伯格就任纽约市长

正因为个人履历亮眼,自2008年以来的历次美国大选,布隆伯格都被列为热门人选,2016年大选,他因为担心摊薄希拉里·克林顿的支持率而没有加入,今年3月他还曾发公开信表明不参选,而今却在离民主党初选只有10个星期的时候,突然宣布参选,显然是认识到凭着民主党现有的几个候选人,根本不足以实现击败特朗普的目标。

目前,民主党有17位总统候选人竞逐者,在民调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前副总统拜登、参议员沃伦和桑德斯。

拜登立场相对温和,但他无法摆脱奥巴马影子树立独立的形象,很多人只是因为怀念奥巴马而投票给他,况且,给特朗普带来大麻烦的“通乌门”,连带的受害者正是有以权谋私嫌疑的拜登;

沃伦和桑德斯属于民主党内激进派,都主张大学免费,严厉对待大公司,甚至要拆分Facebook和亚马逊,这些立场民主党内一部分人爱听,但到全国大选时可能会有反效果。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担忧,布隆伯格才在仓促间决定亲自上场,他的策略是走中间路线,既和特朗普的右翼民粹主义划清界限,也有别于民主党主流的左翼激进主义。

因此,在竞选广告中,他有意识地突出了自己的“温和中间派”身份——他系着紫色领带出镜,在光谱中,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调和而成的,而在美国政治中,红色代表共和党,蓝色代表民主党,紫色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呼吁两党团结的“双党色”。

与之相呼应,布隆伯格竞选标志中的“2020”字样也被设计成半红半蓝色调,凸显“跨党派”立场。而他的政纲,也清楚表明了这一点:在气候变化、枪支管控、移民和堕胎等问题上,他持自由派观点,更靠近民主党;在经济和治安问题上,他则持保守立场,更倾向共和党。

布隆伯格竞选标志

毫无疑问,无论从品格还是行事方式上,布隆伯格都是一个古典派的美国精英,看重个人荣誉,关心社会整体利益,希望美国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做事公道正派,也因此,让特朗普这样的人操持美国最高权柄,无论从道德上还是现实效果上,都是他断然无法接受的,在这一点上,他和沃伦、桑德斯那些民主党人并无不同,区别的只是方式。

布隆伯格希望吸引和团结对两党恶斗感到失望厌倦的中间派人士,把美国从分化状态中拯救过来,回到大家万事有商量的理想状态;沃伦、桑德斯则走左翼极端路线,和特朗普的右翼民粹主义各执一端。

这样看来,布隆伯格的政纲似乎能覆盖到更多的美国人,他的机会在于,美国人对政治极端化的现状已经忍无可忍,迫切希望加以改变,问题是,这个时机已经到了吗?可能并非如此。

目前,美国的社会分裂不仅体现在国会大厦内的两党争斗,整个社会不同族群、不同政治观点的人群也在加速分裂,两种势力势均力敌互不相让。

比如美国乡村音乐艺人多是共和党人,摇滚乐艺人多是民主党人,媒体、大学则是自由派居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阅读不同的书籍,听不同的音乐,看不同的节目,甚至有不同的节日传统。

有人甚至认为,美国已经处于内战的边缘。

出现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收入差距拉大、中产阶层萎缩,导致温和立场声音减弱,极端思想丛生、政治极化严重。

特朗普利用了这种趋势,也经常通过挑拨离间等方式强化这种趋势,但他并不是这种趋势的原因,而是症状和表现。在那些深层原因根本缓解之前,中间派的空间不会很大。

因此,布隆伯格的参选,胜利的可能性不大,但他表明了一种态度,让人依稀记起了美国美好年代的样子。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7523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