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冷空气频频来袭,大范围的降温席卷了全国,这样的天气里,早饭如果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是再适宜不过了,在临沂大街小巷的糁馆里,特别是一些知名的老店,每天天不亮前来喝糁的人络绎不绝。
对于土生土长的临沂本地人来说,聚餐熬夜久了,索性熬到凌晨,三点多去糁馆,正赶上头锅糁新鲜出炉,热热乎乎地喝上一碗,浑身的毛孔都打开了,那可真是两个字:舒服!
糁
糁(Sá)这个读音在字典上是找不到的,属于临沂方言。
“糁”在字典上的两个读音,一个是“Sǎn”,意思是米饭粒儿,另一个是“Shēn”,意思是谷类磨成的碎粒,但在临沂方言中却读做“Sa”(二声),大致就是一种用肉汤熬制的米粥。
糁作为临沂人最喜欢的早餐,不只是冬天喝舒服,夏天喝也很爽,本来天就热,再喝上一碗糁,大汗淋漓间、唇齿留香中感受别样的味道,也不失为吃货的口福。
临沂的糁,已经不仅是一种小吃,而上升到一种饮食文化,关于糁的历史和传说故事,那可真不少。
糁的历史悠久,可谓是源远流长。《礼记·内则》载:“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一为饵,煎之”。
春秋时期《墨子·非儒下》也有“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的记载,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沂州志》卷一“祭祀篇”记载的十六种祭品中就有“糁食”。
关于糁的传说故事,也有不少。
传说,“糁”字与王羲之有关。那是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卧病在床,久治难愈。受他接济过的一对贫困老夫妇听说后很着急,老婆婆把家里仅有的一只母鸡杀了,想熬汤给王羲之补补,并加了祛寒发汗的药材一同煮,没成想煮太久鸡汤熬糊了,黑乎乎的太难看。老婆婆就又找出一些麦仁稻米加入锅里,又熬了一会,看颜色还是没有多大改变,没办法,只能不好意思地送到王羲之那里。
王羲之虽没食欲,但也不好拂老人心意,就勉强喝了一碗“糊粥”。没想到味道不错,顿觉神清气爽,于是书圣心中大悦,觉得这 “糊粥”补中益气胜人参。于是,想提笔试试自己的体力如何,大笔一挥写下“米参”二字。
而糁(Sá)独特的读音,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还有个故事。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临沂,想尝尝此地的名吃,地方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上来,乾隆一尝,自己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粥,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官员没听清楚,也随声问:“啥?”乾隆听为“糁”。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传开了。
糁馆
虽然这些传说故事无法考证,但是无可置疑糁已经成为临沂地区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糁的味道香辣可口、肥而不腻,能够祛风除寒、增加食欲。每天早晨喝糁尤其是冬天的早晨,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几天不去喝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其实做糁步骤繁杂,并不是很简单,所以寻常百姓在家里自己一般是做不出正宗的糁,因为太费时、费力、费劲,所以一般想喝,就要去糁馆。
做糁很讲究,对火候、时间、搅拌、工具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头一天选料,夜里制汤,次日早晨才成糁。糁主要有牛肉糁、羊肉糁、鸡肉糁等,其中的中草药配料多达几十种,而且很多老糁馆都有自己独特的秘方。
做糁的学问主要在汤上,许多糁馆都是世代相传,汤料都是百年老汤,可谓老汤里面加新汤“汤汤不息”。糁馆的大锅都支得很高,盛糁都要踩着锅台或者凳子。煮汤用的锅盖和柴火也都有讲究,锅盖必须要用柏树木做,烧汤的柴火也要用果树木,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糁来。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临沂人,我对糁的记忆源于小时候,那时想喝糁只有到镇上的糁铺,早晨去上学,起的比往常要早些,因为喝糁的人很多,要排队,糁铺屋里坐不下,就在门口放上几张桌子,很冷的天,喝上一碗糁,热腾腾,香喷喷、辣呼呼,顿时就感到暖和了不少。
喝糁最佳的搭配是油条,大多数糁馆都有现炸的油条,油条放在糁里一搅,入口更加酥软、也少了油腻。如果再在糁里加个鸡蛋,加点肉,那美味更不用说了,想想都能流下口水来。
解放前临沂城有八家著名糁馆,现如今已发展至上百上千家专营店,中小糁馆更是遍地开花,很多大城市也有了糁馆。各种各样的糁馆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有味道的还是那么几家,在临沂,比较著名的有于家糁馆、沂州糁馆、赵八糁馆等很多历史悠久的糁馆。
老式糁馆
常常对外地的朋友推荐家乡的糁,但是有人喜欢,也有人喝不惯那股特殊的味道,这个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临沂人都对糁怀着很深的感情。糁馆一般凌晨三四点就开始营业了,不到中午就卖光了,如果想喝这些老店的糁,必须去得很早。
糁特别能管饱,早晨喝上一碗,加根油条或面饼,中午都不太饿,因为汤里的营养丰富,汤汁浓郁,这也是最早人们爱喝的原因之一吧,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一般人都舍不得去糁,只能偶尔去打个牙祭。
糁寄托了临沂人对这种肉汤熬制的米粥一种特殊的情感,多年来飘荡在临沂街边巷口的糁的特殊味道,已经沉淀为一种深厚的饮食文化。
天冷了,来临沂喝碗糁吧?
糁和油条是绝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53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