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万元户”,几乎是每个普通人的梦想,但初中毕业的杨怀定靠着倒卖国库券在一年的时间赚到了100多万元。从此,杨怀定有了一个新的称号——“杨百万”
在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之初的那些青葱岁月里,“杨百万”在散户里名声大噪,几乎成了中国散户的代表人物。他可以是中国第一个靠股票发财的普通人,从最初的倒卖国库券,到后来的的“股市不倒翁”,他书写着一个个传奇。
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评选“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杨怀定就入选了。当时,国外的媒体也知道了中国这位传奇的人物,对他的成功事迹做了大量的报道,美国《时代》杂志甚至有些肉麻吹捧他为“中国的巴菲特”。
“我看过《子夜》,只要有证券交易,就有高低价。虽然我们是社会主义经济,但证券交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高有低。”杨怀定回忆当年时如此总结。
杨怀定变”杨百万”
1988年3月28日,杨怀定还是上海铁合金厂的一名普通员工,他想出去闯一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出去闯荡一番”,辞掉了当时被认为是铁饭碗的工作,在家躺了两周,琢磨自己以后究竟该干哪一行。在家呆着的两周时间,他并没有一直闲着,订了市场上所有买得到的报纸,一共73份,希望能从报纸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出路。
黄天不负有心人,4月中的一天,报纸上的一条新闻“1988年4月21日,中国将开放国库券交易”,彻底改变了杨怀定的人生。
于是,4月21日一大早,杨怀定就急忙赶到了当时位于上海市西康路101号的国债交易市场。他手里拿着两万元钱站在交易所门口盘算:国库券1985年的开盘价是104元,利息率是15%,如果两万元全部买下,一年就可以挣3000元。而当时钱存在银行的利率是5.4%,全年利息是1080元。而那多出来的差价2000元,也早已超出他在工厂一年的工资,这似乎是一件划算的买卖。
盘算一段时间之后,杨怀定决定把带来的2万元都用来购买国库券。但是,他又担心国库券下跌,心里十分地忐忑不安,在家中坐如针毡,当天下午他着急地跑到交易所看行情,一看不仅没有下跌,反而上涨到了112元,他二话不说,立马卖了。
此后,杨怀定发现了另外一个商机。当时,全国银行还没有联网,所以,全国7个试点城市的国库券价格相差很大,灵机一动的杨怀定又开始日夜兼程,做起了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买卖。
在当时,上海银行国库券日成交额约70万元,杨一人就占去成交额的1/7。而此时,他也掘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杨百万”的大名也由此而来。而这时,距他辞职刚刚一年。
“第一"很多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杨百万自然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杨百万在证券市场拥有许多“第一”: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第一个个人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也是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
如今,对在证券市场已摸爬滚打多年的他来说,炒股已经不再是一种赚钱方式,而是一项特殊的兴趣爱好。他娱乐道,“因为自己已经老了,以后不动脑筋地生活,可能很快就会脑萎缩,容易得老年痴呆症。与其这样,不如炒股,炒股是对抗老年痴呆症最好的办法。”
在上海的第一代股民中,有8位“大哥级”人物备受人们追捧,被称为“八大金刚”。如今,只有杨怀定硕果仅存。在谈及此时,老杨很坦然:“我们老股民有句话——牛市挣钱,熊市挣股。这样想,心里就坦然了。”
“如果大家调整一下心态,把该赚的赚了,也别赚全部,留点机会给他人,这样心情就快乐了。只要快乐,事情才能做得长久。”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话点击关注@益学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2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