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13家人身险公司被约谈后 4.025%年金产品仍有售

13家人身险公司被约谈后 4.025%年金产品仍有售

银保监会约谈13家人身险公司总精算师不久后,大部分险企已停售高预定利率年金产品。

然而,部分险企在银保渠道仍未停售该类产品。据南都记者获悉,高预定利率年金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是营销员渠道和银保渠道,并为银保渠道贡献了不俗的保费。在保险业看来,暂停4.025%预定利率的产品,对银保渠道业务影响远大于其他渠道。

在渠道为王的背景下,保险产品转型加快。不过,在低利率的环境下,险企将面临着怎样的利差损困局?

现状

部分高预定利率年金产品退出

在银保监会约谈13家公司总精算师之后,各家险企的精算部门和渠道部门11月中旬已深入讨论有关事宜。

南都记者昨日从官方获悉,信美相互的互信一生产品的入口已在11月22日关闭,后续能否再次开放暂未确定。与此同时,华夏人寿的部分产品已停止录入。而一家总部在华南区的寿险公司亦给出了暂停时间表,某款产品将在12月8日停止录入。

不过,有险企根据渠道的节奏定出了不同的停售时间。一家参与会议的寿险公司在10月底已暂停个险、保险中介渠道的该类产品销售,并将于近期在银保渠道停售。

事实上,近年来低利率环境下,靠着4.025%的预定利率产品,不少险企完成了保费任务。

以信美相互人寿为例。截至去年底,信美相互在售产品74款,其中年金保险4款。不过,超过七成的保费收入均来源于两款年金险。南都记者统计获悉,去年信美相互原保费收入近5.4亿元,原保费收入最大的两款产品为互信一生终身养老金保险和互信一生终身团体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近2.6亿元和1.5亿元。

影响

对银保渠道的新产品影响尤甚

根据今年8月的最新规定,对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签发的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将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由年复利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调整为年复利3.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其他险种的评估利率要求维持不变。经测算,人身保险业为此需要增提责任准备金1200亿元,占责任准备金余额中的1%,有利于全行业更好地履行未来保险赔付责任。

据南都记者了解,高预定利率年金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是营销员渠道和银保渠道,并为银保渠道贡献了不俗的保费。在保险业看来,暂停4.025%预定利率的产品,对银保渠道业务影响远大于其他渠道。

这意味着,评估利率的调整意味着预定利率3.5%以上的新产品较难再出现。事实上,大部分险企往往会采用两大途径设定新产品的业绩基准。南都记者与业内人士交流获悉,一方面,险企会重点考虑已上市同类产品的业绩表现,厘定内部的业绩基准;另一方面,险企会参考外部市场信息设定外部的业绩基准,比如排名居前的同行的业绩水平或者同业平均水平等参考指标。

不过,目前已有的高预定利率年金险可能存在分化。根据市场披露的信息,法定准备金覆盖率低于一定比例的险企,需在12月末停售4.025%的终身年金险;而法定准备金覆盖率高于比例红线的险企,则并未作出立刻停售的要求。

趋势

低利率环境下的利差损困局

值得关注的是,推出高预定利率年金产品的新兴险企,2018年的投资收益情况良好。以信美相互为例,其互信一生产品的预定利率为4.025%。同一时期,信美相互的净投资收益率为4.86%,总投资收益为5.1%。

不过,随着市场利率环境水平、投资市场变化,部分险企将面临新的投资压力。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近日表示,低利率环境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带来极大的挑战,寿险业应探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盈利模式改变的问题。

在当前的利率环境下,银保监会称,未来保险业投资端面临一定压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利差损风险,有必要适当下调现行评估利率。这标志着我国人身保险行业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初步建立,完善了法定准备金评估制度,对保险公司审慎定价和防范利差损风险都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梁小婵 周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1020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