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明明妈讲故事原创作品,麻烦各位家长多多支持我,谢谢!
何谓父母之爱?父母的爱是一种情感,更是对孩子的责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以自己的意愿操控着孩子的生活,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包办一切,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与才能,却忽视了对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这样的孩子最终只能人前光鲜亮丽,可回到家便成为了无法自立、毫无生活能力的“襁褓中的婴儿” 。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关于未来,父母最应该留给孩子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便是当孩子脱离父母羽翼时,依然能够自在生活,而不是将孩子一辈子护在自己的宠爱和处处代劳之下。
正如纪伯伦所言:
“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并非因你而来。你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湖南卫视出台了一档全新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它以独特的视角带着观众走进明星与其父母之间的生活,将明星的生活全方面展示在了观众的面前,而其中三位明星嘉宾的生活现状更是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第一期中,镜头扫过钱枫仿佛一个仓库的房间,杂物堆积如山,被子和衣服混乱地丢在床上,厨房里吃过的碗筷丢在水槽无人打理,垃圾桶里的垃圾更是满的快要溢出来。
而武艺的生活状态与钱峰也如出一辙,生活技能十分匮乏,甚至连速冻饺子都不会煮,甚至执着于只点一家外的卖,并一定要在床上支起简易小桌板吃饭,这与他29岁的年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而反观朱雨辰,不仅能够将家中收拾的井井有条,更是做得一手好菜,在与前两位明星形成巨大反差之余,父母们纷纷赞叹想让孩子成为朱雨辰这样自理能力优异的成年人。
如此一对比,武艺、钱枫以及朱雨辰的生活能力高下立见,而这一切差异都离不开他们父母从小的培养,武艺的母亲从小就十分宠爱孩子,从来不愿意让孩子做任何粗活累活包括简单的家务,她始终坚持自己的孩子只要过的开心就好,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有父母来帮他解决。
而钱枫的母亲从小就专注于培养钱枫的学习能力,将钱枫的一切时间都安排的满满当当,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毫无空闲时间去兼顾别的事情。
反观朱雨辰的父母,在朱雨辰小的时候就主张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要求他平时帮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也会主动教孩子做饭、叠被子等生活技能。
前几日,在浙江一所中学的新生军训现场,初一新生们比赛系鞋带。原本以为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哪知道竟有三成学生不会系鞋带,好多孩子怎么都无法把解下的鞋带正确地穿回鞋帮的小孔内,不少孩子竟主动提着鞋子找老师求助,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系鞋带,为何会难倒了很多孩子?问题出在小孩,根子还在家长。孩子们其实不是学不会,而是根本没学过,父母或者出于方便等因素的考量,给孩子选择没有鞋带的鞋子,或者对于系鞋带之类的小事平时都习惯性地“代劳”了,从而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系鞋带的机会。
小学生不会整理书包,初中生不会拖地洗碗,高中生不会洗衣服,大学生乃至研究生不会煮饭和规划自己的生活,留学生出国后生活无法自理等等现象层出不穷。一桩桩小事的背后折射出了劳动教育缺失这个大问题,值得引发深思。
“孩子学习负担那么重,哪有时间做家务?”提起让孩子多参加劳动,很多父母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如今社会,父母过度重视孩子成绩,从而导致生活技能教育的缺失是十分常见的情况,不少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取得优异学习成绩,恨不得让孩子一天中只有睡觉和学习,于是擅作主张地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学习生活技能的权利。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可以随时学会需要的生活技能,似乎没必要早早地占用学习的黄金时间来手把手地教给他,于是他们选择用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孩子生活技能的习得,更心甘情愿代替孩子做原本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
例如小学的时候父母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等到孩子长大了进入了初高中,父母选择舍弃事业去陪孩子读书,甚至于到了大学父母都要千里迢迢跟随孩子进校注册、安顿住宿,包办好一切。
而最终的结果呢?孩子一离开父母就成了生活上的低能儿,如同武艺以及钱枫那样缺乏自理能力,生活上一团糟甚至于无法很好地独立生活。由此可见,对孩子从小缺乏恰当的生活技能培养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毁灭性的影响。
家庭应当承担起孩子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发挥主要作用,孩子要不要参加劳动,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缺乏时间,其实往往是父母观念问题。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理智的,而切割了生活的教育更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回味和有效地使用技能以及所学的知识。
中国孩子的做家务时间之少是显而易见的,据调查显示,各国小学生每日做家务的时间以美国为榜首,长达1.2小时;韩国紧随其后,长达0.7小时;紧接着是英国0.6小时以及法国0.5小时;日本长达0.4小时;而中国仅有0.2小时。
相当于一天仅有12分钟在做家务,城市里的孩子,家务劳动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中国父母对于孩子家务劳动的不重视可见一斑。而在据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的失业率相比为1:15,而犯罪率更是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因此家务劳动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想的帮助父母干活而已。
正如幼儿教育始终处于世界前列的日本,在他们的幼儿教学体系中,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排在重要的位置。例如日本的幼儿入学之前需要由母亲准备好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包,用来装书包、毛毯、餐具、餐盒等等。
到了幼儿园孩子们需要按照老师的指导,将自己的个人用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并放在统一的地方,以此锻炼孩子整理东西的能力、以及自理能力。
而当父母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往往都是父母的手中空无一物而孩子自己拎着自己的包,让孩子从小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孩子的责任感和吃苦能力。
更为有趣的是,日本的幼儿园设有一间“大便教室”,由老师扮成“大便先生”到各个学校登门授课,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上厕所的能力。自孩子1岁半的时候,日本的父母就开始培养孩子自己使用坐便器,并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厕所和清洁的方法。帮助孩子体验生活,让孩子学会生活并热爱生活便是教育的意义。
现实告诉我们,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是生活需要,也是教育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曾经在一所巴蜀小学里,一名老师从孩子2年级起就坚持给孩子布置“做饭”的家庭作业,等到孩子六年级的时候,一个班37名孩子已经个个都是大厨,每个孩子都有20个左右的拿手菜。
或许在许多父母眼中做菜不算是一项技能,反而还有可能在做菜过程中伤到孩子,但正是因为这这项普通能力的培养,让班级里的学生们从课本知识中回到了生活实践。
让孩子意识到劳动的不易,开始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更懂得感恩,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增加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以及平凡生活中的幸福感。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生活和教育密切相关,为了不再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分数上的骄子、生活上的“低能儿”,生活技能的培养不应再被父母忽视。
改变的第一步是改变父母的固有思想。很多父母总是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看作是柔弱的瓷娃娃,从孩子出生时就勒紧裤腰带给孩子最好的,等到上学的时候省吃俭用交纳补习班学费,为了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愿意牺牲一切,这样如何能够狠下心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家务?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因此从这一刻起,我们应该将孩子看作家中的一根梁,让孩子成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而不是家庭中的掌中宝,让孩子明白自己对于家庭的意义,逐渐培养孩子对于家庭的责任心以及担当。
其次,我们可以适当地通过有偿生活机制激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当然有偿家庭机制不仅仅是我们脑海中的“做家务给酬劳“制度,一旦孩子洗个碗或者收个衣服就开始要钱,那么”有偿奖励”也就变了味,失去了它的价值。
有偿生活机制中的“有偿”是指生活中的交易,比如本来需要聘请他人来粉刷墙壁的工作由孩子完成了,这就需要支付给孩子酬劳,因为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交易,需要给予相应的报酬鼓励。
家务却是每个家庭成员应该尽的义务,当孩子做完一项家务时则不应该给予酬劳,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家务本身就是他应尽的无偿义务,让孩子能够尽早的体验生活,真正体谅和理解父母的辛苦,从而自愿承担家务。
最后让孩子真正爱上家务的关键在于父母的鼓励以及支持,我们应该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同时在孩子完成家务之后给予评价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做家务的乐趣以及满足感,从而真正爱上做家务,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获得足够的自信心。
正如美国作家邓肯所说:
"我们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
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培养出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孩子,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瓷娃娃,因此摒弃落后的“唯成绩论”,让孩子掌握生活必备技能,才是让孩子最收益一生的教育。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不知道各位家长有什么启发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9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