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威胁、打骂、斥责孩子就是不听话,试试这4个技巧,孩子更好沟通

威胁、打骂、斥责孩子就是不听话,试试这4个技巧,孩子更好沟通

前两天的新闻中看到,孩子妈妈中午饭期间叫孩子回家,恰好孩子和同学正玩得高兴就没有动,过了一会妈妈把孩子拖进了电梯,刚开始两人发生了争吵,随后能看见妈妈像情绪失控了一样对孩子拳打脚踢,孩子一个人可怜的所在电梯的角落。

面对孩子调皮,很多家长会选择用暴力解决,或者是对孩子进行惩罚。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话叫: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小时候经常会看到家长边轮着手中的笤帚,边说这是为了你好。在80后的成长记忆中,有一个名词是专门留给父母的惩罚,那就是:竹笋炒肉。

无数事实证明,惩罚孩子根本就没有用,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总是习惯性的进行惩罚呢?

为什么父母更喜欢惩罚孩子?

惩罚简单粗暴,父母更容易被短期效果所蒙蔽

一旦孩子犯错,很多父母会习惯性的选择对孩子进行惩罚,因为惩罚简单粗暴,可以当即见效。比如孩子调皮的在家里胡乱涂鸦,立马把孩子揍一顿,他的行为会立刻停止,惩罚可以带来明显的短期效果。

惩罚可以彰显父母的权威

中国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给我们传递出的想法是父母打子女,就是天经地义的,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往往可以彰显自己的权威,让孩子从心里尊敬自己,害怕自己。这种想法中,父母觉得子女对自己的尊重就是通过这种武力镇压的权威获得的。这种想法根深蒂固,被世代相传。

在《去情绪化管教》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体罚孩子并不能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相反会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的行为上,这样孩子反而不容易感到愧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科学育儿并不鼓励家长去惩罚或者体罚孩子,因为这样并没有任何意义,尽管有时候惩罚看起来效果明显,但是父母不能忽视,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分清对错,而不是因为惩罚而暂时改变,同样的错误下回接着再犯。

所以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代替惩罚的七个小技巧,这些技巧可以让家长不用惩罚手段,孩子却依然能够说话。

代替惩罚的4个技巧

不要惩罚孩子,可以让孩子帮忙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先别急着惩罚孩子,毕竟惩罚会让孩子从内心不觉得自己错了,相反他会觉得自己已经接受了惩罚,这件事已经扯平了。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可以邀请孩子参与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先别忙着惩罚孩子,让孩子参与进来,帮助父母一起来进行清理。比如在超市,孩子总是东奔西跑,先别急骂孩子,可以让他帮忙一起来找东西,拿东西。

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当孩子说妈妈我不想写作业,先别急着骂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你可以说你是现在写还是饭后再写?有时候孩子的态度只是她内在情绪的外在表现,如果强烈要求孩子或者骂孩子,只会让他们逆反心理更严重,给孩子一个选择会让她的情绪有一个过渡,让孩子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

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那么就让孩子尝尝自己承担自然行为后果。这样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你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因为在孩子的世界,强调再多次的后果,没有体验过都不会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经验,只有自然体验过,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认知。下一次再次遇到相似场景,父母的忠告会让孩子考虑更多。

从希望到行动三步走

孩子犯错父母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批评,表达自己的不满,指责孩子为什么会犯错,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更加厌烦,如果说得过多,就会不听话反而更叛逆。如果不能指责孩子我们还能说什么?

父母可以说出自己的期望,不要只是批评。比如孩子总是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别指责孩子,明确告诉孩子,你的期望,比如,我希望你可以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当然了,孩子并不一定会听父母的话。

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比如,家里太乱了,你要不今天把玩具收起来,要么就明天不要再玩了。让孩子自己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父母可以选择行动。比如收起孩子最喜欢玩却总是不能收拾好的玩具,明确告诉他:因为你不会整理,我需要先保存起来,等你会整理了,我们再拿出来。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发脾气,而是因为我们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对于孩子来说,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远远比听话更重要,所以面对孩子犯错,父母们可以试试这四招,先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再到让孩子更加愿意听父母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8681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