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专注力是天生具有的。您可以观察或回忆一下,孩子在妈妈怀中吃奶的画面,看他吃奶时那种专心致志的样子,您能说孩子没有专注力吗?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可供他专注的事情太少,专注力表现也不明显。但这种能力它确实存在于孩子的身上。如果做父母的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做好相应的保护,那随着孩子的长大,他的专注力就会弱化或者消失。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说起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保护和培养的重点也不一样。比如在孩子2岁以前,家长对孩子专注力的最好“保护”,就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等到孩子2~4岁时,家长就要想办法,帮孩子找到一个能引起他专注的“兴趣点”;等到孩子4~6岁时,家长就可以在游戏中有目的的训练他的专注力;等到孩子长到6岁以上,这时,他基本养成了自己的专注力,家长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自觉巩固和提高啦。
在现实生活中,我总结啊,有三种家庭教育的环境,很容易扼杀孩子的专注力,这三个元凶,第一个是,杂乱的生长环境;第二个呢,是对孩子的过度干扰;第三个,是一些家长强迫孩子专注的做法。
我们先来看什么叫“杂乱的生长环境”。
你比方说现在很多家长,他总觉自己很忙,顾不上陪孩子,就有一种补偿的心理,就想着多给孩子买点玩具啊绘本啊什么的,让这些东西来代替自己陪孩子。
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说玩具是儿童的天堂。玩玩具确实是孩子学习和认知事物的过程。从孩子专注力养成的角度来看,当孩子拿到一个玩具,如果他足够专注的话,他应该玩的很痴迷,这对孩子确实有帮助。
可问题是有些家长他喜欢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他只是把玩具当成哄孩子的工具;说到底,玩具它应该是益智的工具,孩子在玩各种玩具的时候应该能到不同的心智成长的帮助。要是家长给孩子总是追求新奇特、追求高大上,孩子总是能得到新玩具,那你想他就可能玩一会儿这个,扔掉再要那个。如此反复,时间一长,他就很难集中精力把某一种玩具玩到酷爱的程度,当然也很难玩出花样来。这样下去,孩子就容易养成一个不良习惯,就是干什么或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难以持久。
我给大家讲一个心理学上的测试。国外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孩子随机分为2组,他给第1组的孩子每人只提供3支笔,让孩子从3只笔中选出1支去画画儿,给第2组的孩子呢,他每人都给提供了从24支中,让孩子从这么多的笔里面选出1支画画儿。实验的结果呢,是第1组孩子的画要比第2组孩子的画,明显画得好许多。
接下来,试验者又让两组孩子各自选出1支自己最喜欢的笔,然后再说服他们放弃这支“最喜欢的笔”,以换取另一种礼物。结果,第2组的孩子很容易就放弃了自己选择的笔。
一般我们认为,给孩子提供的物质越多,孩子就会越幸福。但实际上可能恰恰相反。太多选择,会让孩子在选择面前乱了方寸,既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又会在得到之后更不懂得珍惜。所以,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观点——选择越多,孩子的专注力越低。像这样过多过杂 的玩具,其实就是我说的家长不经意间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杂乱的生活环境。
家长的过度干扰这也是破坏孩子专注力。
猫叔有一个观点,家长和孩子是互相成就的。可是很多时候,家长所谓“爱子”的自我满足,都是以牺牲孩子的心智成长为代价的。比如在他背着书包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你很自然地接过书包自己背上,这就破坏了他独立性的养成。人家正热情地去和小朋友玩耍,你出于保护孩子的冲动非把他揽在自己身边,这就破坏了人家社交能力的锻炼。凡此种种,家长的爱护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了,孩子成就了你的当下,可你却伤害了他的未来。
本文由猫叔根据真实案例撰写,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