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4日电 《经济参考报》11月4日刊发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报道。文章称,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1月3日,在由国务院国资委、新华社、山东省人民政府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山东省国资委、济南市人民政府、经济参考报社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与会企业家围绕如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各抒己见。企业家们表示,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要从追求体量优势、速度优势转向追求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深入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中国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对标世界一流 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
↑中国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中国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宁高宁论坛发言。记者 郭绪雷 摄
“中国企业现在更多的是‘大’,‘强’还需要努力,包括盈利能力、回报率、收益率及产业核心竞争力都需要提升。”中国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和中国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在论坛发言时表示。他建议,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要全面深入对标国际、持续聚焦战略和主业、进行产业升级、持续深入推动创新科研,改革体制和评价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
2019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上榜企业数量129家,首次超过了美国(121家)。但中国企业发展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进行国际对标,不仅对标规模,也不仅对标当年的数据,要全方位深入对标;第二,战略与主业持续聚焦;第三,产业升级,即新旧动能转换;第四,持续推动创新和研发;第五,改革体制和评价体系;第六,要可持续发展,包括企业、环境等方面。”宁高宁强调,中国企业未来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再过五年,中国企业不光在规模上,在质量上也更强。
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坚持创新驱动 从追赶到领跑
↑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论坛发言。记者 郭绪雷 摄
“通过近年来实践,中国中车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品质一流、结构优化、绿色智慧、开放共赢、协调共享这一基本遵循。”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在论坛发言时表示。
当无数乘客坐在舒适的高铁车厢,以时速350公里飞驰在中国大地时,这意味着高铁正在悄然改变中国城市空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高铁已成为一张中国名片。刘化龙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中车全面开启了“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打造中车党建金名片、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新征程,企业发展扎实稳健,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以‘复兴号’高速动车组为标志,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刘化龙指出。近年来中国中车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项(12项)和专利奖项数量(专利金奖9项、银奖5项、优秀奖63项、获奖数量排名全国第二),位居国内制造业企业和中央企业前列。
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体现出以中车为代表的央企,通过创新正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近年来,中国中车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等规模指标和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等盈利指标居于全球装备制造业前列。轨道交通装备业务营业收入稳居全球行业第一,超过国际同行知名跨国公司第二至第四名轨道交通业务收入的总和。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位列第359位。2016年以来,累计实现海外新签订单总额220亿美元,市场区域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目前,中车有78家境外企业、29家境外机构和17个海外研发中心,海外资产340亿元,欧美等外籍员工近6000人,产品已销售至105个国家和地区。
“中车同时也在加快多元化发展步伐。”刘化龙表示,在做强做优轨道交通装备核心主业的同时,中车依托核心技术与装备优势,延伸拓展进入高分子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培育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态。
对于正在不断深化的国企改革,刘化龙表示,中国中车构建了深化改革“1+20”纲领性文件体系,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实施,3家子企业入选国家发改委的混改试点企业名单。7家子企业入围国资委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试点企业。另一方面,“压减”和“处僵治困”工作取得实效,内部业务重组迈出积极步伐,市场化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扎实推进。
放眼未来,刘化龙表示,中国中车下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大体分为“强基提质”和“高质提速”两个阶段。即:通过调整业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内生动力和增强发展能力,成为布局结构合理、公司治理规范、掌握核心技术、品牌行业领先、党建央企典范、综合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全球行业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实现“强基提质”。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再通过产品经营、资本经营联动发展,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高质提速”;进而成为经济效益好、市场份额高、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大、公司治理优、社会形象佳,在核心、支柱业务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焦承尧:三项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焦承尧论坛发言。资料照片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煤机”)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焦承尧在论坛发言时表示,制度改革、体制创新、企业转型成为郑煤机近年发展的“三部曲”。
以制度改革为例,焦承尧介绍,一是掀翻“大锅饭”,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实现薪酬能高能低,提出“三个一线”的概念,即技术一线、销售一线、生产一线,在员工层面分类,逐步推进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提成工资制、计件工资制、岗薪制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抢着干”的转变。
二是实施干部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中层干部活力和创造力。施行以“竞聘制、岗薪制、任期制、末位淘汰制”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四制”改革,打破工人和干部的身份界限,坚持公开竞聘上岗。
三是打破“铁饭碗”,持续开展用工制度改革,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调整为现在的合同制、劳务派遣制、专业顾问制等多种用工方式。针对不同时期的员工及不同时期对劳动力的要求,相应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使劳动用工更加的灵活,形成了人才市场化流动机制。
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四清:加快金融供给侧改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四清论坛发言。记者 郭绪雷 摄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追求体量优势、速度优势转向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四清在论坛发言时表示。
陈四清指出,高质量发展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优化发展供给体系、持续升级的需求体系,以及更加适配的金融体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优化发展供给体系。陈四清表示,供给体系的优化,在具体产出形态层面表现为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在产业层面表现为产业技术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提升。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许多产品仍然处于区域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环节受制于人。要提高供给质量,就必须顺应全球国际加速变革的大趋势,充分发挥国际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更趋完整性、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同时,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持续升级的需求体系。陈四清表示,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成长型市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实现动态平衡,既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升级化的需求,又要以需求的升级引领供给体系的优化,反过来催生新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陈四清表示,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更加适配的金融体系,需要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国企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三个度”。一是力度,即处理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关系,尤其是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贯彻逆周期宏观政策,完善存量增量并轨的机制,合理加强实体经济投放。
二是精度,即优化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重点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等,来提升金融供给的效能。
三是广度,工商银行发挥全球优势,建立贷款、债券、股份、租赁和财富顾问全口径的投融资体系,把信贷独木桥改造为综合服务的大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渠道。
陈四清表示,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先试,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实践探索,也有力支撑了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工商银行在2018年签订了支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项目已经落地60余个,超过1000亿元,当前工商银行正在跟进山东省的重大项目。接下来,工商银行将更加紧密对接山东省八大战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推动山东省经济的发展,促进银行和政府的共赢。”陈四清指出。
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信心是最大的发展环境
↑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论坛发言。记者 郭绪雷 摄
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家成功必须要有几个自信。第一个自信——文化自信。首先必须要有较高段位的信仰;其次要有足以支持从业的工作经验;最后要有渊博的知识来支持;第二个自信——能力自信,必须要有能够支持其位置上,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第三个自信——行为自信。要以中国古文化的“敬天爱人”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职业,做到遵纪守法、遵章纳税。要考虑供应商、客户、员工所有人的利益。他表示,“我有一大批非常忠诚的用户,还有团队,这叫行为自信”。曹德旺指出,企业家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负责,不能够简单为自己负责。只有这样端正的动机,才能把事情做好。
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三个必须做到”和“三个坚决不做”
↑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论坛发言。记者 郭绪雷 摄
作为中国综合实力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与装备制造集团,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在论坛发言中重点介绍了国企改革实践与经验,演讲中提到的“三个必须做到”、“三个坚决不做”和“三个争创一流”让与会者印象深刻。
在长期担任国有企业的负责人的谭旭光看来,要做好、经营管理好国有企业,首先是“三个必须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员工收入能高能低。但是能不能做到、敢不敢做、想不想做,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指出。1998年前后,国有企业普遍面临剥离副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1998年,谭旭光临危受命,担任潍坊柴油机厂(潍柴集团前身)厂长。正是在那时候,谭旭光顶住压力,大刀阔斧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大幅精简机构,全员竞争上岗,改革分配制度;推进“三三制产权改革”,聚焦主业,剥离副业,轻装上阵,将企业彻底推向市场,成为国企改革的先行者和成功典范。
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谭旭光形成了重要的经验。一是总部高效。山东重工拥有一支高效的总部管理团队,“管战略、管投资、管班子、管考核,70个人我们也管的很好。”谭旭光表示;二是要坚定不移走出去。山东重工在全球打响了山东潍柴的品牌。据介绍,2009年其海外收入只占21%,但是今天的潍柴集团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38%,成为一个典型的跨国集团;三则是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在前列。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三个必须做到”,谭旭光还强调要坚持“三个坚决不做”。第一,非主营业务坚决不做。“我始终围绕着发动机这个主业在做、在延伸。”他说。第二,低附加值的不做,国有企业要迈向高端。“非核心零部件10年前就开始转移,粗加工早就转移完了,我们现在就集中在两头,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1%。没有这样的投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发展,我们搞制造业就是脚踏实地。”他说。第三,不做重复的规模扩张。在对外并购方面,坚持不断的通过国际战略合作强化补齐企业的短板。
在谈及国有企业发展经验时,谭旭光还提出要“三个争创一流”。一是产品技术争创一流;二是人力资源争创一流;三是文化软实力争创一流。(记者王璐 杨烨 孙韶华 汪子旭 李会平 吴黎华 采写报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39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