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四起,各方势力为了地盘而兵戎相见。当然每一场战争各方都会派优秀的统帅来带领军队打仗,将领的好坏决定了战争的胜利。当然能统领三军的将领一定是熟读兵法,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战场上能够随机应变等等才能够统领好部队。也有饱读兵法,毫无实战经验的当了主帅,结果战场上瞬息万变,不懂得灵活变通,导致部队大败,自己难逃厄运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有哪几位将领熟读兵书,不懂得灵活运用的将领。
说起纸上谈兵,当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战国时期的赵括。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长平对峙,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地不出战。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听信秦国间谍散步的谣言。命赵括为主将,蔺相如劝说: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跟本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不听劝阻,一意孤行,还是命赵括为主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战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就连他的父亲跟他谈论步兵只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得兵法。因为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把战争看的太简单,把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看的太轻松容易了。若赵国日后不用赵括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大败的一定是他,结果赵括真的当上了主帅。赵括已取得廉颇的职务,就立刻全盘改变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假装败退,赵括心中大喜。赵括向来自以为是,接连几场仗打的顺利,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秦国名将白起的指挥下,使得赵国大败,粮草匮乏,士兵互相残杀。赵括率领部队突围,轮番突围四、五次还是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这就战国时期的伟大战役“长平之战”这场战役,秦国前后斩杀赵国45万人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三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位这样的将领,而且还是诸葛亮的器重的人——马谡。马谡才气过人,器量也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刘备临终时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不以为然,还经常与他谈论军事谋略。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诸葛亮有意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军队前行。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南山上,部队分配混乱。张颌断绝马谡水源,发动进攻打败马谡,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点,只能退兵汉中。马谡因此获罪,判处死刑。
由此可见,不管赵括也好,马谡也罢,只会夸夸奇谈不懂得瞬息万变,结局只能凄惨收场。战场上战事瞬息万变,不能合理的运用只能功亏一篑。盲目的搬出书本的知识,而不考虑现在的格局,也就会慢慢走向灭亡,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想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书本是死知识就看你会不会灵活运用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3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