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雍正王朝:西北大将军,康熙如何选定?这4个人,助他下定决心

雍正王朝:西北大将军,康熙如何选定?这4个人,助他下定决心

导读: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以后,康熙晚期的“九王夺嫡”事件进入了长达数年的平静时期,但随着康熙皇帝的“垂垂老矣”,在西北战事爆发之际,康熙皇帝诸位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再次爆发,并直接进入白热化状态。

对于西北带兵之权,也就是被封为“大将军王”的选择,在朝野上下乃至诸位皇子看来,几乎就代表了康熙皇帝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所以,对于西北的带兵之权,就成为了当前众位皇子争夺的对象。

对于“大将军王”人选的选择权,看似掌握在康熙皇帝手中,但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禛等人的态度也严重影响着康熙皇帝的最后决定。除此之外,在朝堂商议之时,另外一位老臣的突然出现和看似合情合理的人选建议,也成为了康熙皇帝的考虑因素。

对于皇十四子胤禵的选择,是康熙皇帝基于西北战事和当前朝堂环境、皇子势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理性考虑,但其碍于大将军王这一特殊职位的巨大影响和地位,在选择过程中出现了犹豫。在三位皇子和一位老臣的“助攻”下,康熙皇帝最终下定了决心。


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下,“江南募捐”、“花钱买命案”和《百官行述》的处理事件等等,都处处彰显了康熙皇帝诸位皇子在夺嫡事件中正面权术或负面阴谋,经过数十年的考察和对太子胤礽的两度废立,其基本确定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范围。西北战事爆发以后,对于代替康熙皇帝,担任大将军王人选的选择,则是康熙皇帝对于皇储人选的最终决定和统筹安排。

对于大将军王人选的选择,邬思道先生曾经对皇四子胤禛进行过极为理性和精确的分析。

我料定皇上心里早就默认了大将军的人选了,十四爷。论才略,十四爷可以胜任;但更重要的是,只要十四爷带兵出征,才不至于后援受制、重蹈覆辙。皇上现在还不会有旨意,他还在观望。在观望八爷,更是在观望四爷您。

太子一位虚悬,皇上又日渐苍老,这大清的继位人才是他老人家最大的心思啊!这个继位人,皇上心里早就有数了,可一直又不把他抖落出来,为什么?一是为了要保护他,以免他重蹈废太子的覆辙;二是要进一步的观察他,看他这个人,是不是有人君的气宇。

邬思道所说“人君的气宇”,就是在于对大将军王的态度上。“以朝廷的大局为重,力保十四爷为大将军,而不是争这个大将军”,才是康熙皇帝想要看到的皇储人选应该有的“人君气宇”

在放弃大将军王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牢牢掌握陕甘总督一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掌握夺嫡之争的主动权。

以上即为邬思道对于皇四子胤禛的理性和正确建议,对于邬思道正确分析的依据和来源,是不是有康熙皇帝的暗中授意,我们不再赘述,本文就是从邬思道对胤禛的建议出发,从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的政治交易;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之间的“内斗”;再加上朝堂议论大将军王人选时,太子师傅王掞突然举荐废太子担任大将军王;这四个主要人物的整体表现,探究此四人对康熙皇帝最初最后决定的影响。

01 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之间关系的突变

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够顺利接过大清皇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时任陕甘总督年羹尧对于西北数十万大军粮草供应的有效制约,将大将军王胤禵牢牢控制。

那么,当初在争夺西北带兵之权的时候,胤禵为何就如此轻易地完成了和皇四子胤禛之间的政治交换?

皇四子胤禛用对皇十四子胤禵的举荐,换取了年羹尧陕甘总督的位置。难道,熟通兵略、深知后援粮草重要性的胤禵忽略了陕甘总督的重要性?或者,没有皇四子胤禛的举荐,胤禵的大将军王就会落空?

当然不是!

胤禵是被胤禛刻意制造的假象给骗了!

为什么这样说?

不知道众位读者有没有和笔者一样的疑惑,在胤禛和胤禵的生母——乌雅氏过寿的时候,皇四子胤禛和四福晋为何配合默契的将年羹尧所送财宝分出一半来给皇十四子胤禵?为何当着胤禵的面,吃着如此简单的膳食?又为何在为乌雅氏祝寿的时候,不断夸赞胤禵的孝心呢?

在乌雅氏感叹玉雕菩萨的时候,皇四子胤禛如此夸赞:

“这是十四弟好了好大功夫,从几千里外请回来的!论孝心,十四弟比我都强!”

这尊玉雕的菩萨,明明是年羹尧送给皇四子胤禛,用作乌雅氏寿礼的,胤禛如此夸赞胤禵的目的何在?

巴结胤禵?想让胤禵在成为大将军王以后,能够提拔年羹尧为陕甘总督?

当然不是!

当时的胤禵,应该巴结胤禛才是,应该极力争取胤禛的举荐才是!

夸赞完胤禵,胤禛对乌雅氏说道:

“儿臣想举荐十四弟出任大将军王,十四弟深通兵略、又管了多年的兵部。只有他出任大将军,才能平定西北叛乱,为皇阿玛分忧。再说,这件大功劳,儿臣也不想让人家给夺了去。”

单就这句话来看,合情合理、至允至当,既有国家层面的公心考虑,又有自家兄弟的私心照顾,更有儿子外出带兵之前向生母的请示。皇四子胤禛的语言艺术,无懈可击。

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胤禛已经明确让胤禵得知了自己对于大将军王人选的举荐态度,让胤禵先欠下了一个巨大的人情。

离开皇宫以后,兄弟两人出现在了郊外,皇十四子胤禵说道:

“四哥,我万没想到今儿在皇额娘那,你会保举我做大将军王。看来,到了紧要关头,打虎还要亲兄弟啊!”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胤禵已经认了胤禛的人情,邬思道建议胤禛“先行举荐胤禵为大将军王”以换取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行动,打好了基础。

然后,皇四子胤禛又是一阵“大公无私”的阐述:

“西北那么大战事,关系到朝廷的安危,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谁能够带兵取胜。在咱们阿哥中,也就一个老十三和一个你,可是叫我举荐,我第一个就要举荐你。为什么呢?因为十三弟的外公是喀尔喀蒙古大汗,倒不是说他去带兵就会反叛,而是牵了这层关系,就会影响军心。我举荐你,那是为了朝局,是为国举贤,我不在乎人家会说亲亲疏疏的!”

从皇四子胤禛为胤禵准备寿礼、刻意让胤禵看见自己的清苦日子到在母后面前大夸胤禵的孝心,再到上面胤禛一番“大公无私”、“举贤不避亲”的慷慨之词,皇四子胤禛到底想干嘛?

年羹尧能够在胤禛举荐胤禵出任大将军王以后,出任陕甘总督是板上钉钉的事,不需要胤禛刻意巴结和拉拢,但是应该如何掩盖胤禛让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真实目的,才是胤禛必须用心完成的事情。

胤禛是如何掩盖的呢?

将自己的夺嫡之心掩盖了,就行!

从准备寿礼到郊外交谈,皇四子胤禛一直站在朝廷大局、为国为朝廷的角度出发,并时刻以一个兄长的身份疼护、掩盖胤禵在“孝”上的亏欠,甚至用舍弃举荐皇十三子胤祥的原因说明,来换取“举贤不避亲”“孤臣”形象。

这一切都是胤禛刻意营造的“为公为国为朝廷、为康熙皇帝分忧、袒护和偏私自己兄弟,而不是为夺嫡之争做准备”的正面形象,让被胤禛一系列反常举动冲昏头脑的胤禵,感动的一塌糊涂,彻底忽略了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以后的严重后果。

02 皇十四子胤禵和皇八子胤禩之间的“内斗”

对于和皇八子胤禩之间的关系,胤禵也有了对皇四子胤禛的“真心”表述:

“有些事,你不知道,八哥也指望出去带兵呢!”

皇十四子胤禵作为拥护和支持皇八子胤禩的“八爷党”重要成员,却和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胤禟就是一个财政支持者,对于朝政和皇权并不感兴趣;胤俄则只是一个出身高贵的纨绔子弟,只是倾慕于皇八子胤禩的“贤明”;而胤禵则实实在在有着夺嫡之心,只是作为一个带兵出身的阿哥,胤禵能够参与夺嫡之争和赢得康熙皇帝青眼相待的机会并不多。

西北战事的爆发,让皇十四子胤禵看到了机会,也让皇八子胤禩对于胤禵的忠心和拥护程度产生了怀疑,这是来自“八爷党”内部第一次较为明显的分歧。

在“八爷党”内部会议上,皇八子胤禩皮笑肉不笑的对皇十四子胤禵说道:

“不管是谁当这个大将军王,他就是皇阿玛的继位人。”

胤禵回道:

“八哥,我是不是上个折子,保举你做大将军王?”

胤禵的这句话本就是多余,更是对于举荐胤禩为大将军王的不甘,作为“八爷党”的首脑,“八爷党”成员们保举胤禩为大将军王岂不是理所应当的事吗?这还需要问吗?这就摆明胤禵对于大将军王一职的渴望和追求。只是碍于“内部团结”和避免成为“八爷党”的攻击对象,而刻意给出的疑问式支持。

当然,这个疑问句之后,胤禵更渴望“八爷党”成员们尤其是皇八子胤禩能够支持真正有资格成为大将军王的自己。只是,胤禵也知道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所以他的主要目的在于掩盖自己对于大将军王的渴望。

胤禩连忙答道:

“不不不,这个位置我争不过你,还是你当这个大将军王吧!”

胤禵一看皇八子胤禩已经看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就有了更为直接的忠心表示:

“八哥,无论年资还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这样说便是疑我。我愿歃血为盟、以明心志。”

“歃血为盟”管用吗?皇八子胤禩这样的人精会相信吗?

当然不管用,胤禩更不会相信。

但是,胤禵的这句话并不是说给胤禩听的,而是说给内部会议其余参会人员听的!

别忘了,在这次内部会议上,还有好几个跟随胤禵前往西北前线的将领呢!如果,让他们发现了自己和皇八子胤禩之间的“内斗”想法,在这些将领心中,胤禵岂不成了“八爷党”的叛徒!如此一来,胤禵又该如何将鄂伦岱等人成功策反,变成自己的政治势力呢?

鄂伦岱接过胤禵的话说道:

“十四爷这话诚恳,我看八爷是不是多心了?”

看,胤禵的目的达到了!

为什么说皇八子胤禩没有相信胤禵的一番“表述忠心”的话呢?

在朝堂之上,康熙皇帝询问皇九子胤禟对于大将军王人选的举荐意见时,看看他怎么说的:

“回皇阿玛,胤禵现管兵部,儿臣以为应听听他的见解。”

康熙皇帝询问胤禟,胤禟为何没有急着举荐皇八子胤禩,却先将“锅”甩给了皇十四子胤禵呢?

这说明皇九子胤禟和其背后的皇八子胤禩根本就没相信胤禵会按照“八爷党”内部会议达成的一致意见,举荐皇八子胤禩为大将军王。胤禟将问题甩给胤禵的目的就在于让胤禵下不来台,如果康熙皇帝没有阻拦胤禟的“甩锅”,被架在台上的胤禵总不能“毛遂自荐”吧,如此一来,也就只能举荐皇八子胤禩了。

可以肯定,这样的精明“甩锅”,就是来自皇八子胤禩的安排。

好在,康熙皇帝看透了胤禟背后的阴谋,将这一可能改变大将军王人选结果的“甩锅”阴谋及时阻拦。对于皇八子胤禩的举荐态度和“人君气宇”,康熙皇帝也已经心知肚明了!

03 太子师傅王掞——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在皇九子胤禟以后,“八爷党”们开始按捺不住,皇十子胤俄也主动给出了自己的举荐态度:

“九哥的话有理,当主帅的原用不着冲锋上阵,诸葛亮一丁点武功也没有,不照样打胜仗吗?”

可是,没等皇十子胤俄的话说完,太子胤礽的师傅从后面冲了出来,说道:

“十爷的话至为允当,老臣保举一人定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痛悔不已,常事戴罪立功,以赎前愆,老臣以为如派胤礽前去带兵,他一定会身先士卒、鞠躬尽瘁,请皇上谏纳!”

王掞难道真不明白康熙皇帝对于废太子胤礽的态度?

武装政变,乃系胤礽两次被废的直接原因,康熙皇帝会同意让胤礽担任统领西北几十万大军的大将军王吗?

王掞真的昏悖了?

当然不是!

那么,王掞拦截皇十子胤俄的话,保举二阿哥胤礽的真实目的何在?

王掞的目的有二:

1、拦截“八爷党”成员对于皇八子胤禩举荐态度的继续表述;

2、提醒康熙皇帝要清醒认识到“八爷党”举荐皇八子胤禩的目的所在。

皇九子以后是皇十子,皇十子以后呢?皇十四子胤禵不会主动表达举荐态度,那么接下来就是皇八子胤禩的“表演”,作为一个在朝堂之上“以贤著称”“贤王”,其在朝堂拥有的朝臣势力巨大,皇八子胤禩的“毛遂自荐”会不会引起朝臣们的一致认可和随声附和?

如此一来,康熙皇帝该如何收场,又该如何“违背众意”,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呢!

另外,王掞在这个时候将废太子胤礽拿出来,就是为了提醒康熙皇帝,对这个掌握西北几十万兵力的大将军王要慎之又慎,别忘了废太子胤礽拥有调兵之权后的武装政变表现。“八爷党”们这样明显的举荐态度表述,要清醒认识啊!

那么,康熙皇帝看明白王掞的“昏悖”之举了吗?

当然看明白了!

康熙皇帝这样回答王掞:

“好啊,静极思动了啊!还想跃马疆场,将来好逼宫、好篡逆!”

这里的“静极思动”真就是指的废太子胤礽吗?恐怕还有被康熙皇帝刻意打压和制约的皇八子胤禩吧!

在王掞“昏悖”打断“八爷党”成员们的纷纷举荐后,康熙皇帝立马调转询问人员方向,直接问向了自己最期待的对象——皇四子胤禛,并得到了最想听到的举荐态度——“儿臣举荐十四弟出任大将军王”

自此,康熙皇帝看到了皇八子胤禩为夺嫡之争而只顾失利不顾朝廷大局的态度,在王掞的“昏悖”提醒下,更坐实了自己对皇八子胤禩的判断;在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完成重疾政治交易以后,康熙皇帝也同样看到了皇四子胤禛的“人君气宇”

在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和王掞的共同“助攻”下,康熙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做出了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最终决定。

只是,皇四子胤禛为何写了一份折子,而不是直接说明对皇十四子胤禵的举荐理由呢?我们另成文论述,敬请关注!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1967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