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立程
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不到48小时内先后离世。清廷迎来了新的统治者。25岁的摄政王载沣主持朝政后,“铁路国有”“集权亲贵”、拒开国会、“皇族内阁”……一个个利令智昏的昏着儿接踵而来,统治集团迅速分崩离析。辛亥革命最终在1911年爆发,这场不同于以往“打倒皇帝做皇帝”的改朝换代的巨变,彻底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各国记者纷纷关注报道。莫理循不仅以报道者的身份,更以亲历者的身份参与到这场变革之中,他几乎每天都向《泰晤士报》报社发送消息,拥有着巨大的情报网,英国乃至全世界都通过《泰晤士报》了解中国辛亥革命的动态。
莫理循报道辛亥革命时,把焦点集中在袁世凯身上。他认为清政府退位,推袁世凯为领袖,才是中国唯一的自救之路。袁世凯宣布任临时大总统时,莫理循为其四处奔走。他向革命党人展开游说,宣称只有拥立具有治国才干的袁世凯,才能尽快得到列强的承认。莫理循在袁的暗示下,多次发电报施压清廷,逼清帝退位,成为袁获得外界支持的重要力量。为了让袁世凯顺利地坐上大总统的位子,莫理循设想让清廷颁布建立共和制的诏书,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以便使新政权合理合法,顺利得到各国政府的承认。对革命党人要求迁都南京的计划,莫理循除在报纸上抨击孙中山之外,还想出各省会都作为帝国定都地点的计划。莫理循个人的努力,对袁世凯最终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莫理循和他的仆人们合影
在莫理循笔下,辛亥革命几乎成为拥护袁世凯为总统而发生的革命运动。南北议和,每当双方出现分歧时,莫理循都尽力维护袁世凯,对孙中山多有贬抑。显而易见,莫理循在《泰晤士报》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袁世凯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这难免有失偏颇,但莫理循期待中国强大的初心和宣传中国的贡献不可磨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9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