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内向的人千万别逼自己变外向,否则后果很严重

内向的人千万别逼自己变外向,否则后果很严重

荣格说:「生命本身的源头既清澈又浑浊。因此,凡是太『纯洁』的东西也就缺少生命力。……生命的每一次更新既需要浑浊也需要清澈。」

撰文|Hours (万物学园主理人 )

为内向所困的人,你好。

我理解你的痛苦,因为我也有过。少年时期的很多年里我也和你一样为内向的性格所困。在我的故乡时村,有一个词用来称呼内向的人:老实鬼。他们都说我「老实鬼」。亲戚或乡邻聚在一起,他们就会说:小时跟个女孩似的,小时太老实了,小时学成书呆子了,诸如此类。我们是个大家族,父亲和母亲两边都是,所以我有很多表哥表弟堂哥堂弟。他们很多都是外向的性格。时村还有一个词「猴」,大人说起他们的时候就会说:「XX猴着呢」。作为一个孩子很容易领会到两种评价的微妙:「老实鬼」明褒实贬,「猴」明贬实褒。他们都喜欢开朗、活泼的人,像我这样害羞的、闷葫芦一样的人在时村是不受欢迎的。

「还是活泼开朗一点好。」「现在老实鬼不吃香了。」他们总是这么说。我总害怕他们有人突然挑起这个话题。每次有人说我,我都需要好几天才能从被揭疮疤的隐痛中缓过来。我曾经也像你一样,很羡慕外向的人。在我的想像中,他们快活恣意,烦恼与他们的世界是无关的。后来当我开始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了些微的了解之后,我才发现,开朗活泼的人的烦恼一点也不比我少。我不再羡慕他们了。你问我如何变得外向,我想和你说,你的问题问错了。你不必变成他们的。你也变不成他们。你只能成为你自身。

我的建议是:先认识你自己吧!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多年的精神病治疗实践中发现,人很明显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倾型和外倾型。他用一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发现和思考,这本书就是《心理类型》。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简直觉得地球上的人应该人手一本。心理类型像语言、性别、国家、种族所有这些一个人必然会涉及的归属一样,给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造成的障碍太多了。内倾、外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内向、外向。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稀奇,我也知道人分内向和外向的。我们都知道。但你想想,我们究竟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在说一个人内向或外向的时候,不过是说他害羞沉闷或是开朗活泼,不是吗?而且,我们还有一个隐藏的立场:外向是标尺,所以内向是「不够外向」,没有人说一个外向的人「不够内向」。荣格告诉我,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的内倾或外倾远不只是害不害羞爱不爱说话这么简单;外倾也做不了内倾的标尺。你自卑,你想变成一个外向的人,就是因为你不自觉中接受了社会给你的错误成见。用荣格的话说,自卑是你因「迫使自己加入到外倾型的行列中去」的罪孽而受的惩罚。其实,内倾型的人与外倾型的人各有优势与局限,以内倾的标尺衡量外倾或以外倾的标尺衡量内倾,都是偏颇而狭隘的。

接下来我就和你大致说一说我从荣格的书里所了解到的,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启发。

1.

荣格的「心理类型」与我们所说的「性格」是这样的关系:心理类型是一种机制,每个人都同时具有内倾和外倾机制,但每个人也一定会有偏向。如果偏向内倾机制,就形成了内倾型的性格;偏向外倾机制,就形成了外倾型性格。内倾型性格和外倾型性格核心的不同在哪里呢?荣格说,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由此而生发出他们外在表现和个体满足来源的不同。所谓主体,就是人自身,「所有那些在我们内在之中流动着的模糊而幽暗的心绪搏动、情感、思维与感觉」;客体就是自身之外的,比如物质世界和社会观念。在外倾型的世界里,客体价值高于主体,主体总是受制于客体,他对客体充满兴趣而回避内在世界;内倾型则相反,主体高于客体,主体总是要统摄客体,他对内在世界充满兴趣并恐惧客体(「他退缩而不敢明显地表现他自己和自己的观点」)。简单地说,外倾型是向「外」求的,而内倾型是向「内」求的。

外在的世界是外倾型的主场。一个典型的外倾型观念往往与他所处的当下环境一致,并且随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他不相信也不追求永恒。「自身」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他知道唯一重要的东西在他自身之外。」他在与人交往时充满自信,活泼开朗、风趣幽默经常是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他口直心快,因为他对客体的反应都是即时的反馈,「很少经过精心的考虑」,因而他人很容易理解他。他不会成为一个怪人。他在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是出众的。在物质的、社会的层面,世界注定是由这样的人主导的。暂时的、变动不居的外部世界对内倾型来说是一种干扰。他的主场是内在世界。因而他在外部世界显得迟钝,笨拙( 「他往往把反应抑制下来,虽然其反应的敏捷度可能完全不亚于外倾者。它们并不在表面上表现出来」),人们很容易将他看作一个傻子和怪人。

《心理类型》里面不光是荣格自己的思想,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关于心理类型的思想史来读。荣格梳理并评论了哲学、文学、美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关于人的心理类型的论述。我把与内倾型和外倾型相联系的关键词分别列在下面,通过它们你可以大致感受一下这两种类型的差异。

与内倾型相关的是:主体、永恒、观念、非现实、思想、自我、必然性、最高理想、印度教、真理、感伤、思辨、观念主义、犹疑、沉思、力量、文化、紧张、东方、柔性的、柏拉图、一元论的、反应缓慢、古典、深度、宗教性的、意志自由论的、内涵……与外倾型相关的是:客体、变化、物质、现实、感受、原初的集体性、现实性、欲望的诱惑、基督教、审美、素朴、观察、现实主义、自信、实践、外表、文明、松散、西方、刚性的、亚里士多德、多元论的、反应迅速、浪漫、广度、非宗教性的、宿命论的、外延……精神病学家奥托·格罗斯将外倾型对应于创造实用成就的「文明天才」,内倾型对应于创造抽象发明的「文化天才」。企业家、政治家多外倾型,诗人、艺术家、思想家多内倾型。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外倾型促进了社群生活,内倾型则展示了这个「丰富多样的世界并非仅仅是外在的,而且也存在于内心」。内倾型与外倾型对应了两种不同的生物适应模式。一种被称为K策略,繁殖率低,但个体生命力强,生命周期也长;一种是r策略,个体生命力弱,生命周期短,但繁殖率高。简单地说就是集中在一个点上下注与广撒网的区别。这两种模式在自然界都广泛存在,也都是有效的。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种适应机制,外倾型和内倾型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它们都是不完整的。「如果我作为某类客体的表现者而对你有所助益的话,那么你则把我从对外部事物过于严厉的观察以及同它们的关系中引领出来,回到我自己。你教会我更公正地观察人内部世界的复杂方面。」外倾型的歌德在给内倾型的席勒的信中将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说得很清楚。

外倾型性格可能面临的危险是「淹没于客体中」。他像「喝醉了似的飘飘然掠过现实;事物不再被如其所是地看待,而是纯粹被当作某种刺激物」。他固然很容易适应身处的环境,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他往往为客体所束缚,他会主动服从一些外在的东西,比如在找工作时他会选择一份其他人认为「好」的而不是他自己真正热爱的。他忙起事业来,完全不顾自身,甚至对自己的身体也毫不顾惜(「因为订单堆积如山,他不能不去把握可能获利的机会」)。此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危险:他适应的只是此时此地的环境,这种环境也许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虽然他可能获得暂时的成功,但「一旦当他和他的整个环境逾越了生命的普遍律时,灾难就会临头了」。

内倾型的问题则是脱离现实。过于沉浸在观念世界里会导致对现实的冷漠和忽视,「太过于远离生命」,对事物缺乏「直接的生命兴趣」。我就有这个问题。我敏于感受个体的欢乐与困苦,也敏于感受时代的所思所想、欢乐与困苦,但我时常对一朵花的美或一个行人的表情视而不见。不知你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的话,希望你注意。真理很重要,但生命本身也重要,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我一直有意识地在这方面改进。苏东坡和陶渊明这样的人生我就很喜欢,他们就是将真理与生命统一的人。他们是我的榜样。

2.

除了两种基本的态度类型,荣格还区分了四种基本的功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直觉。也就是说,按照荣格的归纳,人的心理类型可以分为八种: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我举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功能。比方说我在找房子。我进到一个房间,会产生某种「感觉」(敞亮、温馨、简约美),进而我产生了「情感」(我喜欢这个地方)。这时,我的「直觉」告诉我,这里曾经是一对热爱生活的情侣住过的地方。我要不要租下这个房子呢?接着我花了五分钟思考这个问题,最后我作出了决定:就租这里。这五分钟我在「思维」。功能类型也是共存于所有人身上同时每个人又会偏向某一种或某两种。由于我对你了解有限,说不出你更偏向哪种功能类型,你自己可以思考一下。不过多说一句,也不必将荣格的思想作为金科玉律,在真理面前,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小学生。任何对复杂的心理世界的归纳都难免失之简单。如荣格自己所言:「精神发展的所有最重要的规律仍然是一本打上七重封印而未泄露的天书。」但我以为,一个人的思想只要能对我们的人生有一点点的启发就很了不起了。

我还想和你说一个荣格很重视的概念:无意识。

无意识对应于意识。意识好比眼睛,每天仅有极少数的内容可以进入意识的视野中,为意识所排除和抑制的内容就此沉入了无意识。当意识的片面性保持在一个限度内,无意识起到补偿,亦即平衡、调节和补充的作用。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无意识就会转为与意识直接对立,补偿作用就被扰乱了。就像一根被挣断的绳子,原先带着张力的平衡被打破了。这时精神疾病就出现了。我们大致可以这么理解:在一个剧场里,台上正在上演一出剧,我们看到的是台上的演员,但他的耳朵里有一个耳机,后台的导演可以随时对他说话。当演员声音太大的时候,导演会说,声音小一点;当他动作太拘谨的时候,导演会说,动作奔放一点。如果他一直做得还不错,作为观众的我们不会意识到导演的存在。如果导演咆哮着冲上台,那一定是演员演得太过了。这便是灾难降临的时刻,在灾难中我们见到了导演。无意识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人身上的矛盾性格。一个温文尔雅的人表现出野性,一个强人表现出脆弱,一位非常相信理性的人在遇到他所定义的「非理性」事物时可能非常情绪化。

无意识中既包括个体经验造成的个体无意识,也包括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神话和象征的世界,它是荣格发现的一个越来越被现代人遗忘的秘密(因为被遗忘所以成为秘密)。我们的心灵不是一块等待涂抹的白板,在出生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预构的功能配置」。这些配置是「人类数千年为生存与适应而搏斗所形成的经验的积淀」,「由无数种相类似的(生命)过程浓缩而成。」所以,荣格说,婴儿的大脑是一件无限古老的工具,一个人在来到世间的时候已经携带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人类的全部历史都囊括于他。

荣格的这一发现在他之前已经被诗人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华兹华斯就写过「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他仰慕的弥尔顿也有类似的诗句。诗人和艺术家在感受并表达集体无意识上具有先天的优势。「诗人们总是预示那种在黑暗中流动的神秘潜流,尽其所能,揭示出它们在象征中向我们所诉说的东西。正如真正的先知一样,他们使集体无意识的深层运动,或用《旧约》的话来说,使『上帝的意志』昭然若揭……」他们拥有一面具有特殊能力的镜子,这面镜子反映的是「千百万年以来意识所可能看见的内容」,也能从中一窥「那些尚未发生的事件的微光」。他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神话的世界里,在那里,人、动物、铁路、房屋、河流和山脉都显得既像仁慈的神又像邪恶的魔鬼」。你想一想梵高的《星月夜》,也许便能理解荣格的这番话了。

3.

荣格敏锐地捕捉到了我们的时代症候。他在自传里说,我们这些现代人只是装作告别了「典型的古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是我们的根。但我们呢,「已纵身跳进了前进的急流之中,并被迅速裹挟着冲向未来」,我们被冲得离根越远,急流越波涛汹涌,我们越停不下来。但离开根的代价是巨大的。这是过分「外倾」的表现。在今天,外倾的意识形态是如此地强烈,以至于包括外倾型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它所带来的后果。无限地竞争、扩张,崇尚速度和效率,重视暂时的、眼前的利益,沉迷于物质的世界,迷信理性和科学(全然忘了科学的本质是什么)……这种种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无止尽的焦虑,是心灵的空虚、身体的疲惫,是抑郁症、崩溃自杀和过劳死。

我给你写这封信,也是一种向时代的呼吁:别再盲目地因狭隘而自得了,珍惜你所缺少和冷落的吧。一百多年前,格罗斯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我们这个时代尤其需要内敛的有深度的意识,「我们欣赏那些思想者、有深度者和象征论者。走向纯净的和谐——这便是最高文化的艺术。」我以为这句话在今天同样成立并且更加成立。荣格的书里有一句话让我会心一笑,他说,外倾型态度成了我们当今文化的支配性原则,内倾型只是一种「例外现象」并且「不得不诉诸于时代的容忍」。哈哈,我们要先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你我都是要靠「时代的容忍」生活的人。

这个时代有一些常见的观念是典型的外倾型的专横评价。比如对「主观」的负面印象。就像荣格在书里写的,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一种责备和攻讦。但它其实与所谓的「客观」具有同等的真实。它是心理事实,是「像海洋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一样的必然性事实」。但在外倾的片面标准下,我们竟然将它们统统视而不见。我认识一个小有成就的商人,他的口头禅是「请给我事实」。他对所有「主观」的东西(比如「像海洋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一样」一类的表达)嗤之以鼻。他的狭隘让他认识不到理性之外的珍宝。

对了,荣格也讲到了两种对立类型的「和解」。和解的途径是超越,简单地说就是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荣格的途径是借助「象征」,他也提到了印度的「梨陀」和中国的「道」。名字其实不重要,它们都是一回事。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们所指的都是同一个无名之「道」。关于这个无名之「道」,这几年我有一些体悟。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谈,这里我先简单地向你转述几句荣格的话。

荣格说,「既然道是超越理性的,所以它不是凭意志可以获得的东西」,他提到了中国的「无为」。他认为正是not-doing(不是doing nothing)通向道,而「我们时代崇高而邪恶的理性主义式的doing,是无法通向道的」。下面这几句更容易理解一些,我直接抄下来给你,你自己体会:「与极乐感相伴随行的是种种欢乐时光,那种拥有流动的生命特征的时刻,那种被阻塞的东西由于抑制的去除而能自由流泄的时刻,那种无需要求我们以有意识的努力去做这事或做那事以寻求出路获得某种结果的时刻。我们都知道这种情境或心情,那时『事情会自行运转』,那时我们无需捏造各种乏味的前提条件来获致喜乐。童年时代是这种快乐难以忘怀的象征,由于不受外在事物的干扰,快乐如暖流从内心流出。『孩童似的』因而是一种独特的内在状况的象征,极乐依赖于它。」

好了,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就此搁笔吧。我想以《心理类型》英文版的编者在书中的一句注释作结尾。他说:「所有个体都潜在地是其自身。因而仅仅是如何『实现』自身的问题。但是……实现自身是一项毕生的任务。」我将这句话送给你。祝你早日开始踏上「实现」自身的路。

你的朋友 小时

阅读更多:

1. 《心理类型》(荣格)

2. 《未发现的自我》(荣格)

3.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荣格)

4. 《道德经》(老子)

5. 《悲剧的诞生》(尼采)

6. 《浮士德》(歌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328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