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智库儿童成长系列路线图》的第17篇文章,聚焦0-6岁孩子的发育敏感期。】
育儿中的“敏感期”,大部分家长都不会陌生,用大白话来理解,敏感期是孩子获得某项基本能力的最好时期。
但这个概念已经滥掉了,育儿界各种流派对这个概念的观点差异颇大,最有争议的部分,莫过于学龄前孩子到底有哪些敏感期。
小智老师在网上搜罗了一圈,发现6岁前的孩子被列出30多个敏感期,比如口腔敏感期、色彩敏感期、诅咒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等,不一而足。
很多早教机构借题发挥贩卖焦虑:错过xxx敏感期孩子就落后于人了!!
图源:微博截图
家长们就懵了,这么多不同的敏感期,错过了就不再来。那每个敏感期来了要怎么做?错过了孩子是不是就要走弯路了?
小智老师倒是觉得,如果孩子的敏感期这么密集,还不如换个思路,了解一下孩子什么时候“不敏感”算了。
干脆,今天咱们一起回溯一下“敏感期”概念的起源,聊聊0-6岁孩子的敏感期路线图到底是怎么回事。
除今天这篇文章,小智老师针对0-6岁孩子,还撰写过心理发展、运动能力、绘画能力发展的路线图文章,关注“爸妈成长智库”即可获得哦。
敏感期到底是什么?
敏感期是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的四大理论之一,蒙特梭利女士在对儿童进行持续观察时,发现当孩子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会产生一种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幼儿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他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
换成大白话的说法就是,0-6岁的孩子在成长中,经常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和以往“反常”的情况,过后又恢复以往的情况。比如:
- 1岁多的孩子突然很喜欢不断拿起玩具就扔,然后要你捡起给他继续扔; - 2岁多的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顺序做事,一旦家长们没有按孩子的要求去做,他会生气哭闹; - 3岁多的孩子原本喜欢一个人玩,突然到主动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
出现“反常”的这段时间就是敏感期。
敏感期只存在于一段时间之内然后消退,不管孩子是否获得了这种能力,这个特定的敏感期都会消退。
由于敏感期的这些特性,家长需要根据特定的敏感期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刺激的环境,让孩子来建构特定的能力,过了特定敏感期,孩子的热情和兴趣也消失了,学习起来会事倍功半。
那么,到底有几个敏感期呢?蒙特梭利及蒙特梭利协会确认的儿童敏感期只有6个,分别是:
细小事物敏感期(1.5岁-2岁)
秩序敏感期(1岁-3岁)
社会性行为敏感期(2.5/3岁-6岁)
动作协调敏感期(1.5岁-4岁)
感官精致化敏感期(0-5岁)
语言敏感期(0-6岁)
制图:爸妈成长智库
从上图可以看出,许多敏感期的时间都会持续半年甚至几年以上,在同一年龄段,经常会出现几个敏感期并行发生的情况。
可以说,孩子在整个学龄前,都处于一种“开挂”的状态,各种感官、智能、社会能力都在飞速发展。
敏感期≠关键期
敏感期理论并不是蒙台梭利女士发现的,她借鉴了动物研究中的‘关键期’概念,并把“关键期”对应于人类儿童的敏感期。
在孩子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既有敏感期,又有关键期,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区别。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属于心智发育范畴,具体表现为孩子相关能力发展迅速,错过敏感期则发展缓慢。
从大脑发育的情况看,所谓的敏感期,就是宝宝大脑高速发展的时期。婴儿大脑是成年人脑重的25%,到3岁时增长到成年人的85%,从0—3岁被称为大脑结构发育“黄金期”。
这个阶段就像是一个窗口期,孩子能够迅速的学习各种知识和能力。但是大脑的发展是持续的,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我们错过了语言敏感期,还是能通过努力学习好第二语言的原因。
家长也没必要每天都在纠结孩子是不是又进入这个敏感期,那个敏感期。只要做到心里有数,耐心观察就可以了。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属于感官发育范畴,具体表现为孩子的相关能力飞速发展,但错过就会造成不可逆的缺陷。
在著名的视觉剥夺实验中,被蒙住眼睛的小猫在错过关键期后,小猫就永久的失明了。感官发展的“关键期”是“过时不候”,错过了就错过了。
所以,儿童的“关键期”并不等于“敏感期”,现实中两者经常被混淆。
网上关于敏感期最夸张的说法,“儿童有31个敏感期,包括所谓的口腔敏感期、色彩敏感期、诅咒敏感期、音乐敏感期、视觉发展敏感期等”。
实际上,这些大部分属于孩子感官发展的关键期,或者是特定时期的正常生理表现。
关键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家长们不可掉以轻心。
但也不需要把生理表现一概而论为敏感期或关键期,盲目焦虑,针对不同时期特点,正确应对就好。
不同敏感期有哪些具体表现
秩序敏感期Order(1-3岁)
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经常会做一些成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比如:
- 小火车必须是对齐的,稍微打乱顺序,就要哭闹发脾气;- 垃圾桶必须是放在厨房里的,拿到客厅里就不可以;- 吃饭的时候,叉子、勺子、筷子必须同时拿出来放到桌上,一个也不能少,否则就哭闹不要吃饭;- 甚至还会出现妈妈回来没有脱外套就抱孩子,孩子会崩溃大哭,就只有妈妈重新脱了外套再抱他,才能停止哭泣。
这些很“作”的表现,根源在于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会因为秩序被破坏而感到受挫或沮丧。
对孩子来说,秩序是更深层次的概念,他们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找到定位。
家长可以使用这几个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秩序:
1、陪伴孩子玩藏猫猫的游戏,通过这种游戏发展、确定秩序;
2、给孩子制造规律的作息时间,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有什么可以期待;
3、维护孩子自己建立的秩序,不要试图破坏。
这个敏感期会帮孩子建立人格特征,建构成他大脑的秩序。家长不仅要为孩子准备有秩序的环境,自己也要在这个阶段形成规律,对相同的事情持有相同的态度。
细小事物的敏感期(1.5-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细节、微小的东西很感兴趣,比如:
- 我们成人无法注意的蜗牛壳,孩子一眼就会发现;- 你看不到的树上的野果,孩子看得到;- 地上的头发丝,孩子捡得起来;- 看书看绘本的时候,孩子会注意到一些成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小细节。
这些对细微事物的观察,恰恰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
作为成人必须认识到孩子有这样的敏感期,如果孩子停下来观察和研究这些小“世界”的时候,请你停下来,不催促,不阻碍,让他慢慢来。我们需要给予耐心来等待。
动作协调敏感期(1.5-4岁)
当孩子1岁或18个月的时候,他的动作协调敏感期开始出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想用自己的手做一些事情,这时他的手是被大脑驱使的。
孩子很乐意去发展动作控制能力。大脑与肌肉和神经是相互反馈的关系,通过这个反馈,孩子会不断优化自己的动作。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异常好动,他们每次的跑跳都在向他的小脑袋发射“电信号”,每一次“电信号”都在帮助他的小脑袋建立神经元连接、加快神经纤维髓鞘化,让他更“聪明”,并不断自我优化动作,达成肌肉记忆。
所以下次如果孩子再像小猴子一样“蹿来蹿去”,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别去阻止他。
社会性行为敏感期(2.5/3-6岁)
社交关系其实开始于出生时和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这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我们常常担心孩子不愿意分享、没有朋友,常常督促孩子“大方点”、“分享快乐”,但回过头来看,对1岁、2岁的孩子提如此的要求,本身就是有些“过分了”。
1岁、2岁的孩子不是很有兴趣跟别人玩,更关注自己做什么,孩子们在一起时时各玩各的,后来才慢慢的开始跟身边的人产生互动,不过更多的是喜欢和家长之间做互动。
2岁前的孩子,正好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有东西都是他自己的,连整个世界都是,让他学会“分享”有些勉为其难了。
等到孩子3岁左右,他会逐渐开始对同伴感兴趣,希望参与团体活动,学习团体规则,开始学会分享,才慢慢开始有了社交。
这个敏感期阶段,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学习群体规则、日常礼仪、生活规范,为后续融入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建立社交关系奠定基础。
但一定切记,社交能力的发展除了环境之外,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到合适的年龄,所有的孩子都难以做到“成人的要求”。
语言敏感期(0-6岁+)
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才进入到语言敏感期。但实际上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语言敏感期。在清醒状态下的婴儿一直在听父母说话,辨别音调,为开口做准备。
为了实现使用语言,孩子会自己用舌头,双颊等训练,比如母亲在母乳喂养时,孩子在观察母亲嘴唇的移动,慢慢的,孩子可以发出一些声音,到说出单字、词语、短语,再到完整的一句话。
通过不断自我调节和练习,孩子会渐渐学会用周围环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而且语言里永远会带有母语的口音,这就是环境内化产生的影响。
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可以吸收无限的语言,包括细节。
如何帮助语言敏感期的孩子们更好的学习语言呢?家长们可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就算是小婴儿不会开口说话的阶段,父母也应该给予足够的言语刺激;
2、想要孩子学习不同的语言,需要保持长期一致性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明白有不同的语言盒子,孩子慢慢会知道,从一个特定的盒子拿出特定的语言。
比如一个特定的人需要使用同一种语言跟孩子交流,如果这个人说另一种语言,会给孩子带来困惑。
所以很多育儿学家都不建议家长用所谓的“婴语”“儿童话”和孩子交流,直接用正常的语言就可以了。比如,说“吃饭”,不要说“吃饭饭”。
3、坚持给孩子“输入”语言,达到一定量,孩子一定会有“输出”。
读绘本、讲故事、聊天是家长们尽可能要去做的,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元的语言环境,让这个“小脑袋”不停地吸收环境中的语言刺激。
现在电子产品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家长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让电子产品,占据了孩子的交流、阅读时间。
感官精致化敏感期(0-5岁)
感官精致化敏感期,通常是被家长们曲解,甚至破坏打断孩子学习的一个阶段。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建立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用嘴“尝”、用手“摸”、用脚“踩”、用鼻子“闻”、用耳朵“听”,他很想知道它是什么,嘴里得到的信息传到大脑,这个信息放进大脑里根据以前的经验分类。
而往往在这个阶段,家里的老人,甚至是家长自己都会很不理解,觉得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卫生不安全,让孩子不要碰这个,不能吃那个。
殊不知,这样做,孩子认知这个世界的“权利”被剥夺了,感官发展也被阻碍了。
在感官精致化敏感期,家长需要做的是推动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处理信息,分类,放手让孩子去用感官探索世界。
最后的话
看到这里,你已经了解了0-6岁孩子的所有敏感期是什么,家长该做什么啦。
敏感期大多是孩子自发学习的时期,家长不是给孩子的大脑填东西,而是帮助孩子发展,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的表现,准备环境,让孩子完成他们的特定敏感期需要做的活动。
即使偶尔没有做好,也没关系,只要孩子的生存环境是正常的,敏感期就很难被错过。
在孩子的敏感期里,发生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呢?在文底留言跟小智老师聊聊吧。
本文参考资料:
[1] 玛利亚·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2010
[2] 面对孩子敏感期,家长应如何做,6岁之后就没法补救了么?,枕边育儿
[3] 关于儿童敏感期,蒙氏教育億禾林
图源:包图网
小智老师找资料、采访、码字很辛苦哒。如果觉得有用,请大力转发到你的朋友圈,点个“在看“,鼓励一下我哦~
持续关注“爸妈成长智库”和小智老师,你会收获一整套陪伴孩子成长的系统路线图,以及各项能力的发展路线,让你和孩子之间,少些焦虑,多些快乐。
《智库儿童成长路线图》是“爸妈成长智库(公众号:jiazhiku)”策划整理的一套相对全面、系统的1-14岁孩子成长路线图,旨在帮助父母快速了解每个年龄儿童发展的特点和阶段。
1-10岁儿童心理成长路线图:
关注爸妈成长智库,在对话框中回复
123 获得1-3岁孩子成长路线图456 获得4-6岁孩子成长路线图789 获得7-10岁孩子成长路线图
思维能力发展(2-7岁):
孩子几岁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娃的逻辑思维千万别忘了这一点
自我意识发展(1-7岁):
“7岁8岁狗都嫌”,家长应该这样引导孩子自我意识发展
绘画能力发展(1-9岁):
6岁前让孩子学画画?不要亲手毁掉孩子的创造力
阅读能力发展(1-6岁、7-14岁):
1-6岁孩子:过早识字反而影响学习?家长必知的0-6岁阅读成长规律
7-4岁孩子:孩子上学后不爱阅读怎么办?7-14岁孩子阅读成长规律请收好
运动能力发展(0-3岁、4-6岁):
为啥娃的精力旺盛程度完虐大人?儿童0-3岁运动发展路线图奉上
体能不好,报啥运动班都白搭?4-6岁孩子体能发展路线图
孩子2岁就给买自行车?看完这篇孩子骑行运动路线图,不花冤枉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2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