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的敏感期有哪些?父爱和母爱如何协同互补?

孩子的敏感期有哪些?父爱和母爱如何协同互补?

有了孩子我们就升级为父母了。做了父母我们就有了一份责任,对孩子的责任,养他、育他、教他做人。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孩子信赖我们、依赖我们。而我们做父母更要教育好孩子,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把持方向,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做为父母你是否认真参与了孩子的每一个时期,你知道孩子有哪些关键期吗?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象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做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每个时期不同的变化都要时时关注,做好引导和配合。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在他们还没有完全独立的时候,需要我们为他们引路。

人们总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亲子关系。

从诞下这小小的生命开始,我们就有了神圣的使命——爱他、疼他、教育好他。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最需要父母陪着的。我们应该陪伴好他,这段时间也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阶段。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父母某些行为在孩子面前做多了,孩子也会学着做,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尽量去掉缺点,多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比如我来说,在没有孩子之前可能对一些小的细节不是很注重,但自从有了小孩子以后,为了给孩子做好的示范,自己也会相当注意。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在提升着自己。

父爱和母爱

父爱和母爱对于孩子来说是同等重要的。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因为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懵懵懂懂的时期,刚刚来到这个五彩世界需要母亲温柔的呵护,他们会从母亲身上的到安全感。母亲的爱比较外露,比较注重孩子身体上的照料,同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会从母亲身上习得优良的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所以这个时期以母爱为主。但在孩子逐渐长大,一点点成长,有了独立的个性,这时慢慢的由母爱向父爱过度。特别是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父爱比较含蓄,比较注重精神上的关心和成才道路上的指导。

母爱以更多的情感方式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则以更多的理智和行为来教育孩子。

记的读过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述的是主人公巴迪小时候写了一首诗,兴高采烈的拿回家,母亲看了,很高兴的夸奖了他,说他的诗”精彩极了“。巴迪很开心。可父亲看了他的诗却说“糟糕透了”。当然,听到父亲这么说巴迪很伤心。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几年后,巴迪再拿出那首诗看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透了的诗。因为父亲关注的是诗本身的质量,讲的是实事求是,是理性的评价,是对他的严格要求。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父亲严厉的爱,鞭策他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帮他把持着方向。这也表现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

通过文章让我明白,孩子既需要母亲的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也需要父亲的警告来使心平静下来。只有赞美和批评形成互补,孩子才可以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106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