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冒险,往往就不会有收获。
战争往往需要一点点冒险精神。观察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争,大多数都是险中求胜。一味地保守、稳扎稳打会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却很难取得胜利。
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曾经有一个让他险中求胜的机会,但是他却亲手把这个机会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个难得的机遇便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根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当时蜀军从汉中北伐,翻越秦岭有三条路线: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在陕西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陕西武功;西边的一条叫斜谷,终点在陕西陈仓。
魏延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了由自己带一万人马从子午谷北上,五千是精兵,另外五千负责运粮,十天可以奇袭长安;由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从斜谷北上,这样咸阳以西都可以平定。这就是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可惜这一冒险的计策最终被诸葛亮给否决。那么诸葛亮否决子午谷奇谋的原因是什么呢?
诸葛亮的北伐规划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出入很大。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出山之初跟刘备提出了所谓的“隆中对”。当初诸葛亮提出,占据荆、益二州,等到天下有变则从荆、益二州出兵北上。史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在诸葛亮的规划当中,有三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天下有变,其二从荆州、益州分兵两路,其三刘备亲自统帅。
但是,此时的现状是,一是三分天下已成定局,二是蜀汉政权失去了荆州,三是刘备本人于不久之前去世了。要实施诸葛亮规划的三个条件无一具备。所以此时北伐很不合时宜,而诸葛亮之所以会选择北伐,主要是因为自知年老,为不负刘备所托,他要硬着头皮去北伐(很有以攻代守的味道)。对于这次北伐,说实话,诸葛亮的心底未必充满底气。
而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却是真真正正的北伐。从北伐的目的来看,诸葛亮和魏延早已背道而驰。
我们再说说两人北伐的具体目的。诸葛亮北伐最终是为了“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的旧都是洛阳。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以光复长安以西,安定关中为目的,并没有诸葛亮攻打到洛阳的打算。所以,从北伐的目的看,两人又是相差甚远。
除了北伐目的不同之外,诸葛亮拒绝子午谷奇谋,还是更多地考虑了自己。司马懿曾经评价诸葛亮说“诸葛亮平生仔细谨慎”,他能拒绝子午谷奇谋,显然认为魏延的战略方案太冒险,没有胜算。对于这一点,裴松之注引《魏略》时也明确说明:“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固不用延计”。在诸葛亮看来,这10万蜀军是蜀汉政权最后的底牌,万一计划失败,蜀汉政权可能面临灭亡危机。
除了谨慎,诸葛亮本身就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司马懿也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所以说,诸葛亮本身未必是一个合格的军事策略家。这一点,我们从刘备入蜀时带庞统、攻汉中时带法正就不难看出。实际上诸葛亮的定位更像是汉初的萧何,善于镇守后方,转运军粮,定国安邦,他并不具备张良那样“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
所以从性格跟能力上分析,诸葛亮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正常不过。
外部环境来看,当时北伐的对象是曹魏,而曹魏政权正处于君明臣贤的时代。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继位的曹丕、曹睿比较贤明。特别是曹丕,敏锐地观察到了父亲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已经引起了门阀大族的不满。曹丕继位后,马上改变了选官机制,实行“九品官人法”。这一选官制度让曹魏政权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为曹魏政权在北方的稳定赢得了社会基础。
曹魏强大稳定,诸葛亮的北伐遥遥无期。相比较而言,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算得上一个险中求胜的办法。
诸葛亮比谁都明白这一点,但是因为诸多原因,他注定不会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7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