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几乎每次走在商场,都会遇到哭闹要玩具的孩子和责骂孩子的父母。
这两天看见一篇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件事: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一位中年妇女抓着一个5、6岁的孩子不断踢打,嘴里还骂骂咧咧的。其间无论售货员怎么劝阻,孩子怎么哭着跪在地上求饶,这位妇女都不肯罢休,模样甚至看上去有点失控。最让我看了触目惊心的,是孩子的哭着求饶的一句话:“我不买了,妈妈你别打了!”
售货员在事后的采访中说,起因是小女孩在逛超市时缠着妈妈想要买点零食,妈妈不同意,强拉着小女孩要离开,小女孩抱怨了几句,她就不顾在公共场合对女孩责骂,甚至大打出手。
看到这里,我真的忍不住想说,孩子还小,难免有不懂事的时候,想要零食、玩具,向父母提出不是很正常的吗?可无论如何,父母都不应该对孩子动手,更不要说是在公共场合了。父母的情绪如此容易失控,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呢?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让我们大胆猜测。
孩子将来会不会变成一个内心敏感、缺乏安全感、性格极端,还有逆反心理的成年人?
我们有时候说,心理学工作者经常会夸大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小,而是说给孩子造成直接影响的,是孩子对父母言行的理解方式。
其中最被人们熟知的例子,可能就是独生子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当他们遭受父母体罚的时候,内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家庭中只有他们一个孩子,他们在被自己父母体罚时,经常会感觉到孤独无助,并且几乎无人可以与自己分担那种情感,也许其中有大量的恐惧、后悔、绝望。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途径,父母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方式。对于父母情绪失控的孩子来说,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新情境,孩子一时很难适应,面对情绪失控的父母,孩子过去所有与他们交流的方式都不好使了。
它对孩子最大的冲击在于,过去那些能让自己感到安全舒适的方法全都没用了,而此刻他又找不到新的方法来面对失控的父母。这种情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创伤”了。
而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的失控是一时的,这就教给孩子:“等一等,事情就会不一样”。
于是在下一次父母失控的时候,孩子内心中仍尚存希望:上一次父母情绪失控,虽然很恐怖,但毕竟有个结束,这一次,也应该会是这样吧。
孩子可能会躲在床底下瑟瑟发抖,期待着父母失控的情绪尽快过去。
我们这里说的只是那些偶尔会情绪失控的家长,如果是经常、或者说固定的情绪失控的家长呢?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敢再多加想象。
孩子是起因,但情绪却是你自己的。
如果身为家长,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是你自己的问题。
事情归事情,情绪归情绪,我可以为事情买单,但绝对不会为你的情绪买单。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是家长失控的状态对孩子来说更加可怕,因为他搞不明白到底发生了多么可怕的事,妈妈会有这种反应。要是在这种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将孩子打伤了,就更加糟糕了。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栽培和耐心呵护。
而对于那些易于情绪失控的家长,我想说:有本事控制好你的情绪,再谈照顾、教育好你的孩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7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