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夏季炎热湿气重 温和祛湿有妙招

夏季炎热湿气重 温和祛湿有妙招

生活中,人们对于“湿气”一词并不陌生,中医甚至用“十人九湿”来形容湿气侵袭人体的普遍性。那么如何祛湿?让我们来听听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刘洋的看法——

关注身体出现的六大“湿气”信号

当身体有湿气时,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1、睡不醒,每天睡再多,还是觉得很困,睡觉流口水;头昏、打不起精神,身体特别疲乏,懒得动;小腿发酸、发沉。

2、起床之后如厕,大便溏稀不成型,或者隔三岔五便秘;大便粘滞,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每次上完厕所,大便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

3、起床之后,嘴里气味重、发黏。

4、舌头可以敏感地反映出身体状况。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5、早上脸上出油多,尤其是额头处、口鼻周围出油明显,面部油亮、头发也爱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严重。

6、体态虚胖,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却明显增加。

以上这些信号或者症状,如果你出现了1到2种,要引起注意了,这说明体内有湿气。

祛湿需辨别个人体质

祛湿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健身运动、艾灸、拔罐刮痧、食疗、中药等,这都属于外部疗法,尚不能从根部祛湿。其实“湿重”是标,“脾气虚”才是根本。中医曾提出人体分九种体质,其中与“湿”有关的体质就有痰湿质、湿热质两项。

痰湿体质

体型一般偏胖,腹部脂肪堆积明显,活动时出汗多,而且容易疲劳。这种体质的人,要注意饮食调节,以清淡为主。

药膳方面可选陈皮粥:陈皮10克,大米50克,煮稀粥。其他有健脾利湿、化痰去湿的食物,如白萝卜、紫菜、海蜇、枇杷、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等。还可配合荷叶、冬瓜仁、茯苓等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药膳来增强疗效。

祛湿的药物选择以二陈汤、藿香正气为基础。

湿热体质

常有面部油亮,口苦、口臭等症状,养生原则是清热利湿,对于肝胆湿热要特别注意清肝利胆。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红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药膳方面可选绿豆藕:藕去皮,冲洗干净备用。绿豆50克,用清水浸泡后取出,装入藕孔内,放入锅内,加清水炖至熟透,调以食盐进食。绿豆与莲藕搭配可明目止渴,特别适合在盛夏食用。

祛湿中成药方面可选择三仁汤、龙胆泻肝软胶囊。

藿香正气不同剂型各有特点

藿香正气散成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头晕头重、腹泻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用。如适用于受凉腹泻,细菌性腹泻不宜用。适用于肠胃型感冒,风热感冒不宜用。适用于晕车晕船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孕妇和2岁以下幼儿不建议使用。

随着中成药制剂技术的发展,藿香正气散被改革为多种剂型。

藿香正气水:是藿香正气家族第一个液体剂型,在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其含40%~50%酒精,服药后不得驾驶飞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等;

颗粒剂:剂量小,服用、携带方便,尤其适合儿童用药,但口感欠佳,其成本相对较高;

丸剂:多以原粉入药,服用剂量偏大,小儿服用困难(便秘患者宜使用蜜丸,糖尿病患者则不宜使用)。(新华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70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