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小诺 图/网络
01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让你玩你非玩,看看摔倒了吧,活该。”
“这孩子费死了,干啥都不省心,就知道搞破坏。”
“我家孩子慢死了,每天作业写到十一二点,还总想着出去玩。”
经常会听到家长们的指责,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是最不省心的那个。可是,孩子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我女儿月月现在一周八个月。在她一周的时候,我买了套柱玩具。每个套柱上设置着不同的障碍物,需要孩子想办法越过障碍物,才能最终把木板套进去。
刚开始拿出来,我妈就说:“她这么小能玩啊,等她大点再说吧,她现在还啥都不懂呢。”
当时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就放起来了。等现在再拿出来,我妈竟然还是这番说辞。
我却不愿再苟同,非要让月月试试,结果她真的不会。“我慢慢教她,她肯定能学会的。”我这样安慰自己。
第一天,失败;第二天,失败;第三天,有点模样;第四天,她主动自己动手玩起来,而且真的套进去了。
如果我没有教月月,相信她还是不会,而等到她真的只靠自己摸索就玩的话,估计还得好几年。可是那时候,这个玩具的智力开发性就真的不重要了,因为她的智力已经成长到一定阶段。
如果,我认可月月的“无能”“不会”标签,也不积极想办法做出改变,那么,孩子可能就真的会一直“无能”、“不会”下去。
看来,父母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相信孩子“能行”,孩子也更愿意去努力;父母认为孩子就是“笨”,孩子更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中,认为“我”真的不行。
换言之,父母想要孩子变得优秀,必须要学会贴“标签”,给孩子积极的正面心理暗示。
02
聪明人,都会对孩子这样说
之前大火的电影《哪吒之童魔降世》,从一出生哪吒就被大家看作是魔童。认为会祸害人间,全都要求要杀死他。李靖夫妇则选择相信他,拼命保全哪吒。
在哪吒生日之际,还给他编造了善意的谎言,说:“你其实是灵珠转世”,还会请村民过来庆祝,因为村民都“知道”是哪吒赶走了妖怪。
正是李靖夫妇对哪吒的积极暗示,才让哪吒最终相信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真的逆天改命成功。
有人心存疑虑,认为这是电影情节,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日本综艺节目中有个真实纪录。一个叫山本龚华的大四学生,总是选择戴着口罩出行,因为自己外貌普通,鼻毛长得外翻,经常会遭到同学嘲笑。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成长树
节目组设定让她选择一名外教老师,跟随其学习意大利语。她选择的老师叫Angelo,长得非常帅气,平时还兼职平面模特。
第一次见面,Angelo老师就夸赞龚华:“你的黑头发和红框眼镜太般配了。”龚华立刻反驳:“没有没有,”但还是被她微微弯起的眉眼暴露表情。
学习的时候,Angelo老师展开夸赞模式,逮住任何一个细节就赞不绝口起来:“你写得很好啊”,“你的皮肤保养得很好”“你做得很棒”。
连续半个月的夸奖后,龚华已经足够自信,选择摘下口罩以真面目示人。后来,龚华又积极做出改变,去和朋友们聚会、晒自拍,去美发沙龙做新发型。50天后,龚华顺利蜕变,变得漂亮自信。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成长树
卡耐基说过:“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个进步。”
任何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倾向于悦耳的声音,父母如果学会利用这一点,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肯定他的进步,终有一日会慢慢扩散变成优点。
03
孩子的各种面貌,都源于父母
心理学家指出:很多人活在自卑与胆怯的状态下,就是缺少父母的肯定与关注才导致的。
迈克尔▪杰克逊(MJ),曾经的“舞王”,在舞蹈、电影等也都有过出色的成绩,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总是用浓妆掩盖自己,甚至是他的孩子们都要感叹:“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他卸了妆的样子。”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MJ的爸爸不止一次得在公众场合说:“你的鼻子太难看了。”
时间长了,MJ变得胆怯起来,认为自己的鼻子真的很难看,才会在任何场所带妆示人,哪怕是已经功成名就,依旧不能相信自己,还是毅然决然得选择给鼻子整容、化妆……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过:“当下教育中最大且最隐蔽的问题,是一些家长或教师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很苛刻,导致其对孩子的错误管制随时发生,对儿童心智的成长形成无处不在的扰乱。”
家长总以为自己多多提点,孩子就能把错误记在心里并改正,却不知,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网友曾在知乎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小时候学习打乒乓球时就是学不会发球,爸爸就站在一旁当众骂我没用或着是丢人。
等看到别的小朋友都非常专业得完成了打乒乓球的一连串要领,爸爸直接生气得回了家,砸了球拍嘴里还不停地骂骂咧咧。从此网友再也没有碰过乒乓球。
“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每个孩子学习东西时的理解力不一样,最后学习的结果自然也千差万别。
家长此时如果能够相信孩子,给孩子加油打气,相信他一定能学会战胜。相反,如果父母用偏激的语言“刺激”孩子,孩子只会深陷其中,真正沉沦下去。因为,孩子根本接受不了。
孩子,才是受教育的核心,如果孩子全然抵触,那么家长教育的初衷又何在呢?
04
修正与孩子的关系,只需这两点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
既然,每位父母都是第一次当家长,自然会有手足无措、心力交瘁的时候,这时候,找准方法才是最要紧的。
首先,保护孩子的隐私,少批评。
上周家庭聚会,亲戚家的姐姐可能是为了制造话题,总是叨叨自家孩子的近况。
期末成绩排名第三,但是因为“粗心”,错过了当第一。
上课时别的孩子传纸条,她家孩子只是传递,结果被发现,遭到老师批评。
挑食严重,只吃肉不吃菜,不会说个好听话,只顾自己闷头吃,一点儿都不懂礼貌。
只见孩子自顾把头埋得低低的。
吕斌说过:“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短。”
在孩子心里,除了父母都是外人,当着这么多“外人”诉说自己的秘密,孩子怎么能不难过呢?
家长不合时宜地“揭短”,只会一次次关闭孩子的心门,对家长敬而远之。
其次,给予孩子肯定,多夸奖。
尹建莉老师曾经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里分享过女儿圆圆的故事:为了督促圆圆进步,会设置“记功簿”。
比如“把玩具收好”、“扔垃圾”、“学会编故事”、“认识钟表”,每一次的新进步,尹建莉老师都会把它写在“记功簿”上。
正是一次次的肯定,让圆圆更加“相信”自己,学习上也变得游刃有余,在小学学习时直接跳级。
李玫谨教授在教育类节目《圆桌派》上说:“孩子的表现,折射出父母的水准。”
愿每位父母,都能在育儿之路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6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