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太平天国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拜上帝会的主要创始人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其受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有感而撰写了三本“原道”书籍,成立了拜上帝会。拜上帝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开始招收的信徒主要是农民,这些农民深受地主和乡绅压迫,其反抗热情和精神抚慰的需求极其强烈,拜上帝会的产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的寄托。但是,农民的行动自由深受土地和乡土情谊的限制,在其生存并未受到实际性威胁的情况下,压迫仍在可接受的范围,这股反抗的热情就很难形成反抗的力量,所以拜上帝会最初的发展十分缓慢。
相反,拜上帝会转入广西、湖南等地后,其发展进入了快速上升期。尤其在紫金山一带,在拜上帝会传播开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当地民众武装反抗贪官腐吏的斗争运动,其反抗的土壤已经厚积。在这反抗的土壤里,主要的构成力量就是客居广西、湖南等地的移民。晚清时期,随着全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沿海省区的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生存压力迫使许多人不断向西迁移,深入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这些迁移的人们,成为了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开发的重要构成部分。但这样的迁移并非是政府集中行为,而是民间自发产生的,缺乏组织性和针对性,迁移成为一个不可控制的洪流,一旦开闸,人流犹如洪流般倾泻,势不可挡。
所以,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前提下,人口的不断迁移集中,人地矛盾不断尖锐化,迁移一地不得,又被迫迁往他地,飘摇无定的生活状态,让这些人成为一股游走的力量,只需要一个顺应时势的人物出现,领导号召,即可将这股力量凝聚起来。拜上帝会的出现,就成了这个利剑,洪秀全就成了这样的领袖人物。
这些迁移的人们,被称为客家人。太平天国运动首义诸王当中除了萧朝贵之外,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都是原籍广东的客家人。而孕育出金田起义的紫荆山地区烧炭耕山之民,全部是从广东迁来的客家人。有人因此而称客家人是拜上帝会之母。为何客家人会被称为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主要构成力量?有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这些客家人从外地迁来广西,与广西当地原生的壮、瑶、苗等12个少数民族产生了纷争。
迁移的客家人,直接挤占了原著居民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引起当地土著不满,长期发展而引起群起纷争,把客家人当成了仇人,于是土著勾结地方官府和乡绅,对迁入的客家人极力排挤,甚至迫害,致使客家人无处容身。这就是近代广西等地区显著的“土客矛盾”,又称“土客之争”。洪仁开后来回忆金田起义说,在洪秀全传教的过程中,发生过客家人与本地人的大规模械斗,往往致客家人屋宇被焚,无家可归。“在此患难中彼等央求拜上帝会徒之庇护,此时拜上帝会徒人数约有三千,散居于各县。客家人甘愿遵守教规典礼因而避去仇人之攻击,且得物质之接济”。随后,“不特有患难之村民,而且有被官兵击败之贼匪,均视拜上帝会为逋逃薮,老幼男女,携眷挟财产大队加人”。这种情况,让人不禁想起《水浒传》众多梁山好汉结义起事的情景,那些不满世道的人们,或者被官府追缴的犯人等,都有了归宿和庇护。只是水浒的英雄好汉是“风风火火闯九州”,而拜上帝会的客家人是狼狈逃荒入九州。
总之,客家人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在当时,几乎大部分的广西客家人,基本都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拜上帝会,所以,如果你是客家人,你的祖先可能也参加了洪秀全的拜上帝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3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