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唐初第一聪明人,逃过李世民的杀局,避过武则天的报复,最后善终
单田芳老师讲的评书《隋唐演义》中,有个智谋双全的瓦岗军师,这个人外号“牛鼻子”老道的徐茂公。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因为军功被赐姓为李,也叫李世勣,后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改名李勣。
李勣少年时就跟随翟让起兵反隋,翟让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李勣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给了李渊一个极好的印象,李渊陈赞他:不背旧主,不妄邀功赏,是个忠纯之臣。于是赐徐世勣姓李。
李勣追随唐太宗多年,灭王世充、窦建德,进攻高句丽,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唐太宗也对李勣恩宠有加,称他为国家的长城,他有病服药需胡须,李世民竟亲自剪自己的胡须为他和药。
李世民深知李勣的才能,也深知李勣的为人。李勣算是一个大丈夫,为了朋友单雄信,居然把自己肉割下来给单雄信吃,并且抚养他的儿子,实乃有情有义。但是对于帝王来说,李勣不能坚持政治上的唯一态度,所以对他不放心。再加上李勣为了大唐江山,居功至伟,文能下马谋略,武能带兵打仗,为人谦虚礼让,很得军心,难免帝王的不会生疑。所以李世民临死,对李勣做了一次考验,李勣的表现将决定他的生死。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患了痢疾。病重的李世民忽然下了一道诏书,命李勣离京赴任迭州都督。迭州是北周时才开拓出的一个郡,因那里群山重叠而名迭州,在今甘肃境内,离长安一千三百多里。李勣站到了唐太宗暗中安排的岔路口上:马上赴任,去往遥远的甘肃。徘徊观望,则说明他心地不纯正,这样的人不能留给年轻的皇帝,唐太宗就要杀掉他。
李勣跟随李世民多年,自然也知道李世民心机深沉。早就看穿了李世民的意图,所以在接到诏命后,径直离开京城前往迭州赴任。李勣凭自己的智术识破了李世民临终对他的考验,化险为夷。三年以后,唐高宗即位,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李勣连连升官,最后终于升到尚书左仆射。
到永徽六年,李勣的仕途又面临一次考验。唐高宗李治将已出家为尼的武则天迎回宫中,封为昭仪,后来李治沉迷于武媚娘,打算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媚娘为皇后。
按当时的道德标准,唐高宗这种做法近乎荒唐。而顾命托孤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侍中于志宁、司空李勣是唐高宗此举不可逾越的障碍。
一天,退朝后唐高宗李治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宁入内殿。李勣在这关键时刻却借口有病躲开了。其余三人仍坚持反对意见。褚遂良甚至不惜死谏。废立皇后之事最终被搁置。
过了几天,李勣单独入见,高宗说:褚遂良是顾命大臣,他极力反对,这事儿真的就算了?李勣答道:“此陛下家事,何必去问外人呢。”高宗随即下定了决心。
为什么李勣一句话就可以改变高宗的态度,这句话是什么不重要,重要是李勣暗示他是支持高宗立武媚娘为皇后的。此时他是为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勣实统百官,加之其在军队影响力,所以才让高宗看到了希望,有这么大势力支持,所以下定决心。
李勣的这句话,在后世有很大影响。后来权臣往往学说此语以避免正面回答皇帝废立难题。唐玄宗开元年间,武惠妃谏言说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结党营私,玄宗就想要把他们都废了。宰相张九龄担心引发宫廷权力争斗,拒不奉诏。后张九龄被罢相,玄宗又提出废太子之事,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是我们做臣子能讨论的。”玄宗于是决定废太子。
看来李勣真开了这个先河。此后,李勣被任命为册后礼使,亲手将立后册书交给武则天。
当然后世之人永远不知道李勣为什么支持武则天,反正最后结果就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人,都先后被武则天害死。李勣则一直位极人臣,寿终正寝。李勣死后所得到的荣誉,也是绝无仅有。
小编有话说:从李勣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律、智慧而不贪图生死富贵之人。对单雄信和李密又是如此念旧情,但是就这样的一个人,居然差点让李氏王朝差点断掉。再想想以前的帝王与臣子之间的所谓良好的关系,细思极恐。大家又是怎么看待李勣的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37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