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汉的建立纯属无奈,始终就是他人一颗棋,只是灭亡它有何意义?

北汉的建立纯属无奈,始终就是他人一颗棋,只是灭亡它有何意义?

在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十余个的割据的小政权,今年这个王朝建立了,结果没过个几年之后你就找不到他的踪影了。而在这些个割据政权中有一个国家的建立却是那么的意外而有命中注定,偏偏这个几乎蜗居在现在山西省之内的政权还存活了三十三年,成为了十国之中最后灭亡的一个政权,不可谓不令人意外啊!

后汉所留,见国实属无奈

后汉高祖刘知远原本是沙陀族的人,就连“刘”这个姓都是冒领的。原本只是一个偏将,但是在战乱之中救了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命,这下自然转运了。随着石敬瑭称帝刘知远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这下它就不再是和别人一样是那乱世里的炮灰。而且刘知远本身就是个嗅觉灵敏的人啊,在石敬瑭死亡之后他就开始蓄积自己的实力了。终于他在晋帝石重贵被压着北上,中原人民纷纷起兵反辽的时候一举渡过黄河攻入洛阳正式称帝。可惜啊他竟是个短命鬼,只是做了一年皇帝就直接驾崩了,即位之后的隐帝更不会做皇帝。没事去猜忌大将郭威,还等不及要除掉他。这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了,郭威收到消息后直接起兵灭了后汉建立了后周。而刘知远的弟弟刘嵩也是占据河东十二州称帝,国号依旧为汉。但是作为十国当中唯一一个在北方的国家史称北汉,可以说后汉不被灭刘嵩也不用强行称帝啊,只是舍不得刘知远打下这份基业而已,不能随意葬送了啊。

虽然国家是勉强建立了,但是在这战乱的年代想要活下来确并不如意,强大如后汉也仅仅只是活了四年而已,你一个小国北汉又凭什么活了三十三年呢?

国家的延续靠父皇上和地理位置

刘嵩建立北汉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辽朝投怀送抱啊,写信给辽朝的时候都非常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侄皇帝致书于叔天授皇帝”,辽朝自然也是很喜欢这种懂事的人了。立马就是派了燕王过来册封刘嵩为大汉神武皇帝,买一赠一还送个名字,改名叫刘旻。这下一家人干起活来也是方便多了,没事两个人就去结个伴攻打后周。尤其是后周柴荣即位那段时间,就想乘着内部不稳赶快搞事情。只是可惜的是攻了五十多天还没结果,反而被后周集结了支援之后一举击溃了。虽然没能占到后周的便宜,但是在外人看来这北汉和强大的辽朝看起来好像还是兄弟一样,关系还挺不错的。本来北汉又和辽朝接壤,自然一般国家动北汉之前也得稍微掂量掂量。

而且北汉的地理位置本来就很重要,他卡在中原和北方之间的河东,而且河东历来就是中原抵御北方的要塞。现在北汉卡在中间对于旁边两个大国来说反而属于一个真空段,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自然是有利有弊。想要去对方国家安插间谍什么的自然是非常方便了,直接通过北汉冒充北汉的人就行了。在两国里面犯下过重罪的逃亡犯同样也能够快速逃到北汉这个真空地段中区,而且还能去是不是骚扰两国的边境。作为这样的战略重地,辽朝自然是非常愿意这块地在自己的掌控中的,口头上也愿意充当一下老大哥罩着点。

北汉占据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非常贫瘠,人口少地方小。完全就是靠辽朝封个皇帝强要面子。宰相一个月俸禄不过100缗,节度使就更少了只有30缗,其他的小官更只是略有津贴了,都不好意思说了。所以啊,北汉的官员就没几个清官,不然自己能把自己饿死啊。再说北汉既然称辽朝为叔叔、爸爸了,人家还经常出兵给你支援,这个好处肯定是少不了的了,虽然辽朝地大物博都不在乎这点东西。北汉本就贫瘠,说白了辽朝强行占领了也没多大好处,而且从攻占后晋可以看出过于压迫中原人民还容易引起反抗,甚至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北汉缺粮的时候还是辽朝无偿捐献粮食来帮助北汉渡过难关。

开始就被赵匡胤盯着,最后灭亡于赵光义手中。

上面就说到了,那些亡命徒和逃犯都喜欢逃亡到北汉,然后来时不时的骚扰一下北宋的边境。不怕猛虎,就怕想蚊子一样不经意就过来咬你一下,你又不容易打死他,那这真的是令人心烦意乱。再加上北汉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原来说还是重要的,所以赵匡胤从一开始就不准备放过北汉。所以在公元968年赵匡胤出手了,趁着北汉新皇帝刚刚上任国内还不稳出手了。一般都是这个套路嘛,只要新皇帝上任别国就没几个不抓住这个时机搞事情的。宋朝采取了内部瓦解和外部强攻结合的战术,第一步就是派遣卧底过去诈降北汉,然后乘机杀掉了北汉皇帝刘继恩。这一举措成功的再一次削弱了北汉的实力,等到宋军兵临城下的时候进行了第二步攻心计,那就是利用形势去压迫北汉的高级官员们。北汉究竟什么实力呢这些官员自己心里也是心知肚明,再被宋朝一吓唬呢自然也开始摇摆不定了。而且宋朝外围使用的攻城战术就是用水围城,一步步的逼近,只是太原的城墙太高了,对于宋军来说有不小的难度。

北汉的大哥辽朝此时也是很无奈啊,本来就是象征性的让南院大王带了一些兵过来援助,偏偏宋军为了防止辽朝的支援早就在重要关口埋伏好了辽朝的部队连进都进不来。眼看着这次应该能够解决北汉了,结果天公不作美。给北汉造成重大困扰的水同样给宋朝照成了困难,水患导致宋军还是腹泻和瘟疫极大的削弱了北宋的战斗力,而且因为北汉的强势抵抗反而导致宋朝丧失了很多精锐的士兵。这个时候辽朝才排北院大王带着精锐部队来了,所以这次退敌归根结底还是靠北汉的顽强抵抗和天意,不然辽朝最后也不用来费这个事了。虽然这次宋朝并没能攻下北汉,但是依旧带走了一万多家民户,命令这些民户在太行山等辽朝救援北汉的关口建立要塞来断绝以后辽朝对北汉的支援。本就人口不多的北汉经过这么一遭国力自然不用说了,下降太多了。

但是弱小的北汉终究还是没能逃过灭国一途,毕竟自己实力摆在那。宋朝第二位皇帝乃宋太宗赵光义,这位太宗皇帝讨伐北汉的规模比起他哥哥赵匡胤是只强不弱。为了确保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赵光义还开办了讲武台,系统的为士兵讲解各种实战武器的用途,确保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在进攻北汉的部署上宋军分为这几个方面:

  • 宋军主力由潘美率领直取太原,云州和太行方向堵住辽朝的支援。
  • 自己御驾亲征,由北向西,随时准备阻断辽军队的支援。
  • 面对辽朝的恐吓也是丝毫不惧,导致辽朝摸不清思路。

辽朝没有摸清赵光义的思路但依旧组建了一支军队支援,只是因为轻兵冒进导致在白马山被埋伏的宋军好好的痛打了一番导致损兵折将,这样一来辽朝自然只能打道回府了,哪里还能管得了北汉呢?无法获得辽朝的支援北汉的结局已经注定,对北汉的外围羽翼逐步蚕食最终在太原城下总共主城。面对的这利益得失最终北汉君主开城投降,为了以防后患赵光义甚至直接将太原城给拆了。

宋灭北汉虽非最佳战略却是必经之路

北汉实际上并不能对宋朝造成什么实际上的危害,甚至如果只是北汉自己来,你站着让他打他都不敢。而且宋朝灭亡了北汉就需要直面辽朝,少了北汉这个缓冲地带,在应对上自然没有那么自如。但是宋朝的目标从始至终都是被割去的燕云十六州,如果不拿下北汉在与辽军战斗争夺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始终是个巨大的隐患,对宋军来说就是如芒在背。而北宋立国之初所定下的目标就是要拿回原本的燕云十六州,为了这个最重要的目标北汉还是留不得的。

北汉得存在本就无奈,夹在这样两个大国之间更是要提心吊胆,如果不选择一方抱紧大腿说白了按照国内的资源都不用别国攻打,饿都能饿死了。在这种乱世终究只能成为强者的一步棋,终究有成为弃子的那一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3467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