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当茶水变为“茶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通过茶有了完整演绎

当茶水变为“茶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通过茶有了完整演绎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历史上“水可覆舟”的谏语虽源自《荀子》,但它广为人们熟知是多因魏征与唐太宗的一段对话:“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无疑是很好地诠释了“水能载舟”之道,不过百多年后唐太宗的“曾曾曾曾曾“孙子(隔了”李治-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五代世系)唐德宗李适却掀开了“水可覆舟”的序幕,演绎了一出历时数百年的现实版醒世历史大戏。

爱好喝茶的人们多听说过“水因茶而尊”,当一泓清泉与若干茶叶混合煮沸后,这样的“茶水”就具有了脱俗拔萃的格调、让人品后惦之良久。

由于茶叶的独特韵味,自唐开元年间开始,饮茶就渐成北方风俗,“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茶叶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后经陆羽《茶经》的推波助澜及朝中盐铁使的建议,唐德宗首开了茶叶的征税,“至宋遂为国赋、额与盐等矣”(《元史》)、到元末时茶税日益苛重,以桐柏山茶山雇工和茶农为主力的红巾军终于成了掀翻元朝这“巨舟”的滔滔大水。

唐中叶制茶业的日益兴盛及国库的紧缺,促成了“茶叶入税”

由于《元史》是明朝人撰写的,以茶山雇工和茶农为主力的红巾军推翻元朝后,《元史》里就线索明晰地记述了唐宋元三朝的茶税发展状况、借此警醒后人。

唐代时,喝茶喝出了习俗、卖茶卖出了“钱景”

《元史·茶法》里第一句就开宗明义道出“榷茶始于唐德宗“。唐德宗在即位之初时尚励精图治,由于安史之乱后社会百废待兴、加上藩镇动荡不安,德宗朝国库开始捉襟见肘。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百姓们制茶喝茶一直是无需纳税的,如此习俗发展到唐代,民间的制茶和贩茶已渐成规模,成了唐代中叶时很有”钱景“的行当。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述:“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江西“浮梁”就是唐代中叶时我国的第一大茶叶市场。唐德宗时的进士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如此兴旺的业势下,唐代官员们就不得不开始盯上茶叶以充国库了!

建中四年(783年),在度支侍郎赵赞的建议下,唐德宗将“竹、木、茶、漆”都纳入了税收之列,《旧唐书·食货志》说:“茶之有税,肇于此矣”。

古代的贩茶商人

德宗贞元九年时(793年),盐铁使张滂又建议立税茶法,自此,唐代征收茶税就有了历史上最早的法例,“茶税”纳入正轨后,就成了后世王朝国库收入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以江西“浮梁茶”为例,当地“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因此有了“天下税茶,增倍贞元”一说。不过跟盐税年入600万贯相比,唐德宗时期的茶税只有80万贯左右,只能算是当时“重要的补充收入”,跟后世的宋朝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宋代茶税名目繁多,茶叶的重要性在历史上首次与盐平起平坐

唐代中叶到五代以来都有茶税,区区一碗“茶水”就带来如此巨大的收益,宋朝开国后自然不会放过如此巨大的诱惑。

真正将茶喝出文化和意境还是在宋代

自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起,宋朝在茶税上的名目就有“折税茶、三税法、贴射法、通商法“等榷茶税收方式。南宋时更是流行“引票”(源自宋徽宗时期的一种官方专卖的特许证,即“茶引”)、引票之后又加上“引钱”(另外收取的办证费用),在茶商苦不堪言的背后,宋代茶税也达到了与盐税一样的高度,“至宋遂为国赋,额与盐等矣”。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宋仁宗嘉祐四年时(1059年)的“通商法”其实当算历史上最仁政的茶法了,可惜很快就被宋徽宗废除掉。“通商法”的核心是官府不再通过茶课(政府的茶司机构)获得税收、而是直接向茶园收租,商人与茶园自由交易时再交纳商税即可。

这做法就有点类似今天的“国企转制”,转制后的企业只需向国家缴纳一定租金,商人从企业进货销售时再另外交纳商税。

通商法,减缓了茶园与茶商之间的矛盾

此举大大减轻了官府茶课施加给茶园的负担,沈括指出,茶租虽比茶课减少一半,但商税却增加了一倍,实为利国利民之举!不过这税法也损害了“茶课”这样的官府既得益机构,因为茶课与大茶商都是沆瀣一气的,茶课要多赚课税、大茶商要少交商税,最后,他们就勾结到一起、通过蔡京的势力废除了该税法。

宋徽宗时期后,宋朝废除“通商法”恢复“贴射法”,又在这基础上叠加引票、引钱等负担,到最后,无论是茶园还是茶商都再乐不起来了!

在茶税的“探讨”上,宋朝可谓耗尽心机,除了宋仁宗大施仁政外、宋朝历代皇帝都将茶税看作了大肥肉,这些甚为利好国库的办法自然也被其后的元朝一一照搬了过去。

古时茶产区多集中于赣、徽一带的”江南之地“

元代茶税因循宋制,最终导致茶盐业工人扯旗而起

《元史》载:“元之茶课,由约而博,大率因宋之旧而为之制焉”。不过,即便宋代茶税是如此苛刻,但茶叶在产地区域流通还是免税的,只是从“江南产区流通到江北”才需交税。元贞元年间,又有献利者指出:“旧法江南茶商至江北者税之,其在江南卖者,亦宜更税,如江北之制”。

此议虽没被朝议采纳,但江南茶产地还是增加了课金,“是年凡征八万三千锭”。课金不是税金,只是名目上不同而已,百姓的支出还是增加了!

茶税的不断增加,使茶农的劳动收获最终化为乌有

元代茶税还在宋朝“引票”制度上不断“推陈出新”,茶税的逐年增加就好比当代高利贷的“利滚利”一般,在1276年至1314年的38年时间,茶税整整增加了360倍之巨!

唐太宗说过“水可覆舟”,民间制茶卖茶喝茶,本就是一碗茶水的事情,然而到了1351年,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的桐柏山茶产区的人们终于忍无可忍、纷纷响应加入了刘福通的红巾军。当时还有张士诚领导的盐业工人起义,“一茶一盐”迅速撼动了元朝的统治根基。

整体来看,自唐德宗始征茶税开始,历代一直是有增无减的;喝茶喝的只是一碗水,谁也想不到,这碗水到元朝最终成了可掀翻巨舟的滔滔大水!

以朱元璋为首的红巾军最后推翻了元朝这”大船“

“浮梁茶”与中国茶叶走进民间、走向世界的“覆舟”历史

“浮梁茶”一直就是我国古代茶业的代表,它与斯里兰卡的高地茶、印度的大吉岭茶一道,并列“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唐中叶后,浮梁已是赣北、皖南的主要茶叶集散地,茶叶商贸上“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那时候的茶叶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加工技术,冲泡上以生羹汤饮为主;到了元朝,浮梁的绿茶生产工艺才逐渐成型、到清道光时、才有了今日的“浮梁红茶”。

虽是长期“生羹汤饮”,以“浮梁茶”为代表的古代茶业还是成了官府钱袋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兴于唐盛于宋”,兴盛的茶文化及中外茶叶贸易正是始于宋代。

大航海时代,也是茶叶贸易的殖民时代

13世纪时,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将茶叶带到了阿拉伯半岛和印度,从此,西方的茶叶流通史就成了欧洲殖民扩张历史的一部分,不断的颠覆与被颠覆、小小的一碗茶,竟拨动着世界历史中的战争与和平!

随着奥斯曼帝国垄断了亚欧大陆上的“茶叶丝路”,自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抵达印度后,茶叶的贸易与传播就主要通过海上航路进行。在西方殖民历史中,“茶叶、东印度公司“等一直就是脱之不开的字眼,“载舟与覆舟”,也成了亚欧殖民史上重要的事件内容之一。

有事坐下来喝杯茶、慢慢谈

当代人喝茶,喝的是一种“静心平和”;茶叶能带来这样的平和、也能带来巨大的风云变幻,一切就看喝茶者的心境了!正因如此,我相信历代的外交谈判桌上都少不了茶,茶带来的平心静气、也一定为历史减免过不少“覆舟之祸”!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8356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