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新高考,新改革,新政策,新思路

新高考,新改革,新政策,新思路

高考改革的前世今生

十八大以来,中央启动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当中提及,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今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再次强调,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其中,教育部推动上海高考改革方案于2014年先行试点,三年来实现了首届新高考平稳落地。其中“两依据、一参考”的新高考评价模式(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三门课,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六门课选三门课,“3+3”,同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成为主流模式。

关于新高考你必须了解的新概念

1、学考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简称,学考的内容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

学考考试不计入高考成绩,但会作为高考录取参考依据。学考成绩未达到一定要求,可能在高考报考各档学校时受限

2、选考

选考实行的是6选3,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6门学考科目中选3门作为自己的高考选考科目。

每门最多可以考2次。文理不分科,学生自由选择科目,但选考科目直接与大学专业相关,未选择某些学科将不能报读相关专业。

3、等级赋分制

新高考中选考科目的计分方式,卷面分不会被直接使用,而是将作为等级赋分的依据,按比例划定多个等级,再根据等级换算计分,由此产生的等级赋分作为最后的高考成绩。

在先行的上海和浙江的高考方案中,只有选考科目实行赋分制,语数英三科则按照传统的卷面分计分。

学霸家长都在关心什么

不少初中尖子生的家长已经意识到新高考对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出这样一些的疑问:

1、在6选3 的情况下,学校怎么排班?

目前的走班制分为四种,不同学校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的一种:

①不走班,即学校提供有限数量的选科组合,将这几个选科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学生在固定的教室上课。这种方案的学校非常少,一般是学校师资困难、场地有限、资源不足下的选择。

②小走班,即部分学生或者科目走班,讲三门或者两门选科相同的学生优先组成班级,其他科目或者学生走班教学。这种方案的学校比较多,是主流的选择。

③大走班,即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必考的科目可以保持原有高一行政班不变,三门选考科目所有学生均通过走班完成教学。

④全走班,即语文、数学、英语和“6选3“的高考科目全部通过走班完成教学。这种方案的学校不多,一般是学校师资充足,场地较多,资源丰富下的选择。

具体的学校会根据自身情况实施适合自己的特色走班制~

2、选考什么时候开始考试?两次考试时间怎么安排?

广东方案细则尚未公布,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将极大借鉴试点成功的上海和浙江两地的制度性成果:

上海考试时间(上海选考只有一次考试机会):

高二第二学期末(5月中下旬):地理、生物

高三第二学期末(5月中下旬):理、化、生、政、史、地(已考的除外)

浙江考试时间(浙江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

第一次 高三级1月份,第二次 高三级6月份

3、赋分制的细则是怎样?

虽然广东方案尚未公布细则,但是,基本会参考上海和浙江的模式:

上海赋分制:

浙江赋分制:

上海、浙江的赋分制都是根据排名赋分,举个例子,一名学生物理选考即便实际卷面分只有90分,只要其排名为前1%,就按照100分计入高考成绩;同理,如果分数排名在1%-3%之间,则赋分为97分。

新高考真的来了!

从2014年上海和浙江率先启动高考改革试点,到2017年两地超过34万高考生迎来首次新高考,新高考已经实实在在地向我们走来。盘点首次新高考,我们发现许多实施细节都与以往高考有着明显的区别。参加新高考,将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需细心规划的过程。

01 关键词 秒懂新高考

  • 时间节点——我什么时候参加新高考?

对即将升入高中或已经进入高中的同学来说,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我会参加新高考吗?

由于采用的是各地根据自身条件逐步参与施行的方式,所以不同地区的同学参与新高考的时间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参见下表。


“3+3”——“套餐”还是“自助餐”?

在新高考改革中,“3+3”的形式格外吸引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眼球。那么什么是“3+3”?

这里,前一个“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3门高考核心考试科目,而后一个“3”则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科目。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采用从7科中自选3科的形式,其他省份基本上采用的是6科中自选3科的方式。可供选择的6科,也就是常说的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浙江省第7科为技术),于是就将产生20种选科组合(7选3则有35种选科组合)。

相较于以往“3+X”的考试形式,“3+3”形式打破了文理科的壁垒,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享用”文综、理综“套餐”,到3科自主搭配“自助餐”的转变。

专业平行志愿——不上不喜欢的专业?

由于选考已不分文理科,招生录取也不再有文理之分,而是分为普通类(分提前录取和平行录取)、艺术类、体育类几个大类。其中,普通类也不再分一、二、三批次,而是根据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和考生高考总分,分成三段来填报志愿和录取。三段比例为实考人数的20%、60%(累计)、90%(累计)。

以浙江省为例,专业平行志愿设一个录取批次,实行专业平行志愿。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作为一个志愿单位。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专业志愿。不再设专业服从调剂志愿。视平行志愿录取情况决定是否征求志愿。定向招生等有特殊要求的少量学校、专业(类)经同意后可实行提前录取。也即是,以往的平行志愿是以分数优先、尊重志愿为原则;而专业平行志愿则在平行志愿的基础上考虑到专业优先录取,所有志愿原则上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基本不会出现不得不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情况了。

02 时间表 高中3年厘清思路

步入高中,新的生活画卷在面前展开。与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相比,这幅画卷的色彩更多样,层次更丰富,技法也更复杂。然而与小学和初中不同,高中三年结束后再也不是按部就班的升学,而是要通过全国性的招生统一考试,作出可能是年轻时最重要的一个选择。而高考改革后,更是把选择前置,让学生从高二、甚至高一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方向。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三年时间做好生涯规划,成为更好的自己,为最终的选择做好准备,便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高一上:适应高中生活,探索自身特点

高一下:夯实科目基础,认知专业大类

高二上:学好各科科目,进行背景提升

高二下:顺利完成学考,认知细分专业

高三上:探索自主招生,备战选考科目

高三下:冲刺高考考试,学习志愿填报

03 起点 人生规划从了解自己开始

新高考既然把原来高三才面临的选专业问题前置到了高一,那么选科对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场博弈,是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还是便于填志愿的科目?究其本质,我们得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解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

04 选择 读透新高考

大部分参与新高考的地区选考科目都实行“6选3”的模式,也就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偏好等分别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中选出3门作为选考科目,于是产生了20种“风格各异”的选考方式,我们将在《30分钟读透新高考》一书中为大家逐一盘点。

从2017年第一批新高考试点地区浙江、上海来看,物理不仅因为科目自身存在考试难度,也因为它广泛的“专业适应性”,一直是学生们关心的焦点。如果我们将是否包含物理学科,组合性质偏向传统文科或传统理科等因素考虑进去,可以将20个组合分为八个类别,而这八个类别在难度和专业覆盖率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另外,各个学科对应能选那些专业,我们都应提前做一些了解。






山东省于2017年启动新高考改革方案,前车之鉴我们可以参考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6642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