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三大核心技术,也是下个十年产业互联网的最大机会。
这三大核心技术中,最先能给企业带来营收的是“云业务”。因此,云计算市场成为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以及国外的亚马逊、微软角逐的重点市场,火药味一直浓厚。
华为云虽然曾是私有云市场的老大,但却是公有云市场的后来者。这家企业为了抢夺市场曾打出“三不做”政策——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三不做股权投资。
众所周知,华为在5G、手机以及物联网方面都具有强大的技术势力。落后的华为云是否也有机会在中国市场后来居上呢?
九岁的华为云仍未拿下1%市场
华为是自2010年宣布进军云业务,迄今为止已经九年了。那么,这九年来,华为云发展的怎么样呢?
据IDC数据,2018年的中国云计算市场上,阿里云市场份额占比45.5%,排名第一;腾讯云市场份额10.3%,排名第二,华为云排名第十,份额只有0.9%。
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据Canalys的报告,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为47.3%,腾讯云为15.4%,亚马逊为8.8%,华为云的份额被列入了其他中。
如果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那华为云的发展可以用极为不理想来形容。华为云经过了九年发展,其市场份额不足阿里云1/45,不足腾讯的1/10,甚至只有金山云的六分之一。
任正非曾提出,华为云一定要成为全球的五朵云之一。以当前的发展速度看,若想要成为五朵云之一,华为云还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啊。但是,我却发现华为云有个或永远无法补齐的短板!
外行人才关心的“三不做”承诺
作为市场的后来者,华为云需要从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这些互联网公司手里抢夺客户,于是编造出一套对外宣传的说辞:“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三不做股权投资”,俗称“三不做”承诺。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三不做”承诺或许就是为了打击互联网云服务商?只有外行人才会相信这个说法。
阿里和腾讯都有大量的APP,华为云不做APP;对手都做互联网业务,华为不做互联网业务;阿里和腾讯投资了大量的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企业,比如,腾讯投资的每日优鲜、摩拜单车、斗鱼等都用的是腾讯云。
华为云希望通过“三不做”表达自己比对手更安全。曾经,在企业上云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家做电商的企业,上了阿里云,阿里是否会动我的数据?一家游戏公司上了腾讯云,腾讯是否会偷看我的数据?
这其实都是无知带来的恐惧,事实证明恰恰相反。每一家云服务提供商,都提供了极为严苛,并获得国际认证的安全服务,绝对不会动任何客户的数据和用户。因为,数据资产已经被法律定义为每家企业的私有财产,不得侵犯。
做云服务的任何公司,“不碰客户数据”是底线的底线。
至于,“不做应用”和“不做股权投资”的说法,怎么都觉得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正是因为阿里、腾讯、亚马逊以及微软这些云服务商做了应用,才拥有搭建适合特定客户使用的云架构、云服务的能力。
比如,阿里云有很多电商客户,阿里云的基础就是电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腾讯在游戏、视频、娱乐都有自己的业务,也积累了云服务的经验,这些经验正好拿出来给此类客户使用。
而股权投资,正是帮助大量初创企业获得机会,创造崭新的产业互联网形态的必要手段。这在华为云的嘴里,怎么就成了污点?
华为云的“三不做”成最大短板!
华为云耕耘八九年都没能拿下1%的市场份额,这是否意味着华为云根本没有能力参与这场竞争?
自从2010年,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带动了手机APP的爆发式创业潮。这些中小创业者,不再自己购买服务器,而是将业务放在公有云上,租用公有云的空间。
这一波创业潮,带动了亚马逊AWS、微软Azure以及阿里云的蓬勃发展。然而,华为云虽然也在2010年宣布进军云业务,但是华为距离这些互联网创业者较远,因此并未获得多少客户。
到了2017年后,产业互联网蓬勃发展,一些传统企业、政府组织以及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创业者涌现,带动了云服务的第二波发展。
在这一次云计算发展的浪潮中,大量基于电商、零售、社交、政务的云服务需求被激发。这正是阿里云、腾讯云的主场。
在云的服务方面,其实各家的实力悬殊不大,全球节点的数量也都突飞猛进。服务器的算力也随着硬件技术进步快速发展。华为云,在基础的云服务、算力方面并不具备突出优势。
但是华为云的劣势却十分明显,它没有一个庞大的互联网服务生态和C端用户群体,无法给客户提供一整套的B2B2C的解决方案。
比如,共享单车企业上华为云,华为“不做应用”反而成了劣势。无法给共享单车企业导流。这时候,微信小程序帮助摩拜单车获取海量用户,支付宝帮助哈罗单车获取海量用户。
同样,在云服务蓬勃发展的零售和电商市场上,华为在支付、电商服务、C端导流上十分欠缺,这无法给新型零售企业打造一个基于云服务的生态闭环。
就像肯德基、麦当劳,零售企业得排队业务,需要C端用户自己点餐。放在阿里云、腾讯云上,他们可以为这两家企业设计支付宝小程序、微信小程序,从而连接用户。华为云,无法实现这样的闭环。
这些零售企业若上华为云,只是把自家的服务器扔了,放到云上而已。会员体系、支付体系、引流促销、广告投放,华为云都无法提供。而腾讯与阿里巴巴均可以提供这一整套的服务。
在电子政务方面,政府想要把许多针对市民的办事业务都放到网上,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方便市民。
这就需要在能够链接几乎所有市民的APP上上线相关服务,上云只是基础的基础,上一层的业务才是核心。这时候,“粤省事”小程序,就帮助政府提供了服务市民的最好窗口。
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方面,华为云看似发布了自己的边缘计算芯片,其实这种芯片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目前,阿里、腾讯、百度都有定制边缘计算芯片的计划,也有产品出来。互联网云服务商与华为云的最大差别在于,他们有着海量的C端数据作为养料,比如,百度的图片、语音;腾讯在微信、QQ端的语音、图片,都为其提供了训练AI的肥沃土壤。
在未来,交通服务业、智慧家居、零售、工业制造、医疗等各行各业都将全面上云,而上云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服务终端用户。
这就是B2B2C的理念,看似云是服务B端客户,最后还得回到C端,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闭环,才让企业上云更有意义。
而连接C端,正是华为云所欠缺的。所以华为云的“三不做”政策,不是优势,反而是其最大的劣势!这个劣势似乎难以弥补,这也意味着华为云被中国客户抛弃成为必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