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担心产后抑郁,想做快乐妈妈?诀窍在这!连美国总统夫人都在实践

担心产后抑郁,想做快乐妈妈?诀窍在这!连美国总统夫人都在实践

昨天,同事小何休完产假回来上班了。她一到办公室就开始大吐苦水:“宝宝晚上两小时醒一次,他一闹腾,就得马上喂奶、拍嗝、换尿布、哄睡……我想睡个整觉都成了奢望。”

当妈不易,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孩子一出生,我们就猝不及防地从“妈妈的孩子”转变成了“孩子的妈妈”。

初为人母的茫然,哺乳期的疲倦,孩子哭闹时的无措,生病时的焦虑……再加上产后身材走样、夫妻关系日渐冷淡、婆媳关系不和等问题,都让人感到崩溃。

如果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产后抑郁,甚至轻生。这几年,产后妈妈抑郁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

养好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住在法国的帕梅拉·德鲁克曼却发现,跟自己这个美国妈妈相比,法国妈妈明显更轻松。

大部分法国宝宝在出生后2—3个月就可以睡上整晚觉;4个月以后,吃饭就有了固定的时间,而且不挑食,也不吃零食(除了下午茶);他们还很听话,面对父母说“不”,不会顶嘴或者乱发脾气。

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真实地存在着。法国人是怎么做到的?

帕梅拉遍访了法国的学者、医生、家长,去探寻培养聪明耐心的宝贝和成为轻松父母的秘诀。神奇的法式育儿智慧让她惊叹不已,由此总结出《法国妈妈育儿经》。

这本书从怀孕、喂养、习惯养成等各个方面对法式育儿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结合权威的人类学、教育学著作对这些做法进行了科学分析。

它一经出版即获得全世界父母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就连前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都在亲身实践。

假如你是0—6岁的孩子家长,不妨看看这本书,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育儿视角和选择。

一、 法国妈妈的育儿观

1.孩子知道一切

法国育儿届泰斗弗朗索瓦兹·多尔托认为:即使是小婴儿也是有思想的,他们一出生就听得懂语言。

这个观点有点玄乎,但法国父母接受了,并把它作为育儿第一原则。平时,他们会经常告诉宝宝他们在做什么:我现在要把你抱起来,我在给你换尿布。

相信婴幼儿能够听懂并回应你,这种观点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意味着你可以教他很多事情,比如,尽早睡整夜觉。

一位法国妈妈告诉帕梅拉:“如果孩子夜里醒来10次,妈妈第二天就无法上班了。所以一定要让宝宝明白,他不能夜里醒10次。”

“宝宝能明白吗?”帕梅拉问。

“他当然能明白。”

“他怎么能明白这些道理呢?”

“婴儿什么都明白的。”

对此,帕梅拉也有过亲身体验。

女儿小豆豆10个月大的时候,她开始扶着客厅里的书架站起来,然后将书架上的书全部扯下来。

这当然让人很不愉快。但面对一个不会说话的宝宝,你能怎么办呢?帕梅拉通常会无奈地捡起书,一一放回原位。

直到有一天,法国朋友拉腊来做客。当她看到小豆豆把书扯下来,便立刻跪坐在小豆豆旁边,劝阻道:“我们不要这样做。”接着她向小豆豆演示如何将书一本一本地放回书架上,告诉她:“把书放在这里吧。”

令人惊讶的是,小豆豆听进去了,并且照做。

2.家长才是“老板”

法国孩子非常听话。当家长说“不”的时候,他们不会顶嘴或者乱发脾气。

这得益于法国家长依然保有的权威。

是的。虽然法国倡导民主和平等,但在家庭中,家长才是老板。

在孩子早期,他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告诉孩子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把界限设立好。

因为一个人生来是不知道界限的,如果没有限制,孩子会被自己的欲望控制;而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乱发脾气。

不过,当老板并不意味着成为一个事事专横的独裁者。理想的界限模式是一个固定的框框,界定着许多的自由。法国父母在某些关键事情上非常严格,比如要求孩子学会文明礼仪,不能无故攻击旁人等。

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很宽松,不会在一些“顽皮的小动作”上纠缠。如果每一个不当行为都被同等对待,孩子们怎么知道哪些是严重的呢?

在睡觉问题的处理上,我们能真切地看到这种法国式的界限。一些法国父母告诉帕梅拉,在睡觉时间,孩子必须待在自己的房间,但是他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父母的“不”一旦说出口,就不容商量。当孩子习惯听到“不”字并接受它,即使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他们也能变得平静和顺从。

二、法国妈妈的育儿绝招

1. 教孩子“搞定”他的夜晚

法国父母认为,教宝宝睡好觉是他们的工作,就像他们会教宝宝如何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均衡饮食一样。

跟中国父母不同,他们不认为半夜起床照顾孩子是父母奉献的表现。相反,如果孩子在夜里频繁醒来,会被认为出现睡眠问题。

如何教孩子“搞定”自己的夜晚,安稳地睡上一整夜呢?

关键就是在安抚宝宝之前,先“等一等“。

这出于2个原因:

  • 新生儿在睡觉时,会有很多动作,或着发出一些声音。如果父母一听到声响就立刻冲上去把宝宝抱起,反而会把他弄醒。
  • 宝宝有自己的睡眠周期,1个周期大约是2个小时,他通常会在2个睡眠周期之间醒过来。在宝宝学习连接2个睡眠周期时,哭一下是非常正常的。如果父母听到哭声就急着安抚宝宝,他就无法自学连接睡眠周期。

有些妈妈抱怨孩子每隔2个小时就要吃奶,其实罪魁祸首正是她自己。

因为她在孩子连接睡眠周期的时候,把孩子的哭声误以为是喝奶的需求。不知不觉中,这个妈妈其实是在教孩子每2个小时的睡眠周期一结束,就需要喝奶。

当然,这并不是说放任宝宝大哭特哭。如果几分钟后宝宝的哭声越来越大,我们就需要上前去安抚了。

凡事最恐过犹不及。我看过一个新闻,讲一位新手爸爸为了训练女儿睡觉,任凭女儿如何哭闹也不予理睬,结果孩子哭到抽搐,不得不紧急送医。

如果父母在宝宝的头两个月掌握好“等一等“的火候,宝宝就可以学会自己再次入睡,从而安稳地睡上一整夜了。

一份来自美国的研究报告也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

在研究中,产后妈妈被分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

研究人员给了实验组妈妈一份规则说明,指导她们如何照顾自己的宝宝。其中一项规则便是,从宝宝出生开始,每当妈妈面对夜醒哭泣的宝宝,先等一等,区分宝宝是在哭闹,还是在入睡状态下抽泣。

而在对照组里,妈妈们没有得到任何指示。

结果非常明显:到宝宝出生第8周,实验组妈妈们的宝宝都能够睡整夜觉了,而对照组妈妈们的宝宝只有23%可以做到。

不过,“等一等“这个方法只对4个月以内的宝宝有效;再大一点的宝宝,不好的睡眠习惯就已经养成了。比如帕梅拉的女儿小豆豆,她在9个月大的时候,依然会在夜里两点醒来一次。

为此,法国专家建议使用“任哭法”。这办法有个小窍门,就是在宝宝大哭特哭之前,向他解释大人准备做什么。比如,在睡觉前告诉宝宝,如果他在晚上醒来,你将不再回应他。

实行“任哭法”的最大困难在于父母的坚持。我们要坚信,宝宝可以在任何年龄搞定自己的夜晚。

帕梅拉勇敢地尝试了这个办法。

第一个晚上,小豆豆在夜里2点醒来,哭了12分钟,然后自己睡着了;

第二个晚上,她哭了5分钟;

第三个晚上,当帕梅拉和丈夫自动在凌晨2点醒来,一片安静。

小豆豆从此搞定了她的夜晚。

2.培养出按时吃、不挑食的宝宝

在4个月大的时候,多数法国宝宝就开始有了固定的吃饭时间。他们大约在早上8点、中午12点、下午4点和晚上8点吃奶。

而我们有些宝宝,哪怕是等几分钟再喝奶,也会急躁得不行。法国父母是怎么做到的呢?

帕梅拉发现,法国父母们会在宝宝出生的前几个月,按需喂养;过了前几个月,他们会逐步地、灵活地让宝宝有一个固定的吃饭时间。

比如,宝宝每天大概在早上七八点钟醒来,他将在早上吃一餐饱的,然后隔4个小时,到中午12点吃第二餐。

如果宝宝在早上10点半哭闹,父母会采取一些措施分散他的注意力(带他散步、荡秋千等),将吃饭时间延后。

一开始可能让宝宝等到11点进食,然后逐渐延迟到11点半、12点。

有些父母觉得这很难做到。帕梅拉一看到小豆豆抽泣,就忍不住马上喂奶。她这样做,其实是把小豆豆看成了小小的吃奶瘾君子。反之,相信小豆豆能够承受等待,就是在尊重她。

一位法国儿童心理学家写道,从孩子3—6个月大时开始,应该让他每天等一会儿。久而久之,他会慢慢适应这种小挫折。等到2—4岁,他会明白世界不是围绕着自己转,这能使他将来变得通情达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餐厅吃饭时,连一两岁的法国宝宝都能安静地坐在婴儿座椅上,等待自己的食物,乖乖吃鱼或者蔬菜。

他们也不挑食。早在婴儿期,法国父母就开始培养孩子成为小小美食家。他们为宝宝准备的第一餐辅食是有滋有味的蔬菜,比如蒸的绿豆糊、蔬菜糊以及大葱的葱白做的糊。

父母们认为,每一种蔬菜的味道都是丰富有趣的,教宝宝学会欣赏每一种食物是他们的工作。

当孩子拒绝某种食物时,不要表现得太激烈。你可以耐心等待,几天之后再试一次。比如,他拒绝洋葱,你可以试着将一点点洋葱加入到蔬菜泥中,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吃。

法国政府颁发的饮食指导手册告诉父母,应该尝试用不同的做法做同一种食材。“试试蒸、烤、焙,做清淡的口味或者加酱料调味。你的孩子会发现食物不同的颜色、香味和口感。”

等到宝宝可以跟大人一起上桌吃饭的时候,中国家长会为孩子准备专属食物;而在法国,一家人都吃相同的。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儿,他们会跟大人一起讨论食物,例如“胡萝卜的口感”。

如果孩子仍然拒绝某种食物,法国父母就会拿出老板的权威,要求孩子必须尝尝,哪怕只吃一口。这样一来,既给孩子设置了限制,又在限制范围内充分给予了自由。

他们相信,如果孩子不断尝试,他最终会喜欢大多数食物。

美国美食作家杰弗里・斯坦格登做的一项味觉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他曾经尝试每天吃一种自己讨厌的食物;6个月后,他喜欢上了自己曾经厌恶的大部分食物。

三、更轻松的法国妈妈

在公园里,帕梅拉总是可以看到法国妈妈整理好发型,身穿紧身牛仔裤,脚蹬高跟鞋,昂首挺胸地推着童车。

在她们身上,你完全看不到那种妈妈身上特有的疲劳、担心以及随时处在爆发边缘的情绪。

拥有一个睡得好、能等待、不哭闹的乖宝宝,法国妈妈们当然更轻松。除此之外,融洽的夫妻关系也让她们心情更愉快。

1.“大人时间”非常重要

“孩子不应该占据父母的整个世界。为了使家庭平衡,父母同样需要私人空间。”法国医生伊莲娜在书中写道。“二者之间没有冲突,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明白,他的父母需要有自己的时间。”

在法国,每天晚上孩子睡着以后的时间被称为“大人时间”。对这个时间的期待,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他们在对孩子的睡觉时间设限时如此坚决。

有着3个年幼孩子的艺术史学家朱迪丝说,她的孩子都会在8点半睡觉,因为“我需要自己的世界”。

每天晚上,在忙里偷闲的“大人时间”,父母们会暂时忘掉孩子,放点音乐,喝点小酒,享受愉快的二人世界。

不仅如此,从孩子4岁起,他们还会送孩子到祖父母家或者夏令营待一段时间,方便自己工作、旅游,或者只是独处一下。

法国父母不会因此感到内疚。相反,他们认为这种分离不仅对家长有利,对孩子也很重要。孩子偶尔也需要离开父母,享受一下私人空间。

当小别再相聚,感情会更亲密。

2.接受差别,放低要求

跟中国类似,法国家庭中的男女不平等尤为明显。

法国女人花在做家务和照顾孩子上的时间要比男人多89%,但她们却不会抱怨丈夫不做家务,或者把家务做得一团糟。

因为法国女人更能接受男女性别上的不同。在她们眼中,男人天生就不善于洗碗、买桌布或者记下预约儿科医生的日期,因此从不期望男人能跟自己一样做事完美。

提到另一半的不足之处时,法国女人往往笑着说他们笨得可爱。

一位妈妈向帕梅拉形容她的丈夫不给女儿梳头就吹干她头发时,笑得前仰后合,因为女儿顶着一头竖发的样子实在是太搞笑了。

“他们就是做不好,我们多优秀啊!”另一位法国妈妈咯咯笑。

影帝刘烨的法国妻子安娜在采访时也说:

“男人就该做男人,去外面找吃的。

女人就该做女人,不是只要管家、做饭什么的,她还要看孩子、工作、独立、聪明、做好太太。

因为我们更聪明。”

这种态度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法国女人没有对丈夫的缺点和错误喋喋不休,男人们就不会意志消沉,对妻子的态度会更慷慨。他们会扮演积极协助的角色,比如把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搬运回家,或者承担晚餐后的打扫。

如果男人们干得不好,法国女人也不会因此发火。要求男人把地板擦得锃光瓦亮是不现实的, 她们常常放低要求,来换取多一点的自由和更融洽的夫妻关系。

安娜和刘烨

虽然国情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法国妈妈们的经验。但是,《法国妈妈育儿经》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抛开社会环境、文化传统、育儿经验不谈,我认为让法国妈妈轻松的关键,是她们相信,世间没有完美的妈妈,妈妈也无需时刻为孩子服务。

在给孩子大胆断奶之后,法国妈妈们都会调整身心重返工作岗位。即使是不工作的妈妈,也会将孩子送到半天制日托中心,然后去上瑜伽课或者烫个头发。

我想,在孩子与自己之间找到平衡,拥有个人生活,才是成为快乐妈妈的秘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教育是一门通过改变父母行为来使孩子表现更好的艺术,而我是艺术工作者。

我是小熊姐姐,专注儿童教育。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或者微信公众账号:教熊宝与世界相处,我将分享更多育儿干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2296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