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文和武的关系,赵宋王朝的政策和调性,确实别出一格。
虽然国防很弱,士兵不经打,但历史上很少有这样一个朝代,那么多文人纷纷投身改革,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
而且,他们最后结局都不错,打破“改革没有好下场”的怪圈。
想想被车裂的商鞅、投河的屈原、被箭射死的吴起、被乱刀砍死的王莽、被挖坟的张居正……
可以说,宋朝为改革者创造了最好的环境。
宋朝更是文人的天堂,尤其是宋太祖留下的“不杀文人”祖训,让宋朝文化空前繁盛。
单是词宗,便有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四大家。还有欧阳修、曾巩、范仲淹、文天祥……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英国史学家汤因(囚徒的偶像)更直言,“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可以说,仅凭宽容的养士政策和开明的文化政策,宋朝就可竞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
千里江山图(局部)
宋朝的一切,都源于那个谜一样的男人,赵匡胤。
20岁开始离家闯荡,33岁创业成功。从底层小士兵到九五之尊,他走过的是怎样一条路?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的深夜,33岁的赵匡胤翻来覆去睡不着,虽然夜凉如水,他却浑身燥热,双目圆睁。
他看了一眼行军床附近的衣帽架,黄色的龙袍,正在烛光中熠熠发光,就像对他眨着诱惑的双眼。
这一天实在太梦幻了!
刚才群情激昂的一幕,尽管他早有准备,还是感觉不太真实。
兴奋、紧张、焦虑、恐惧……种种情绪前所未有,如排山倒海,冲撞着他的血肉和神经,他的生物钟彻底紊乱了。
“万岁,万岁!”众将士的吼声,似乎还在陈桥的山谷回荡。那声音,他一辈子也无法忘记。
这儿离首都汴梁城只有20公里,他怀疑这声音随着北风已经传遍了汴梁的每个角落。
可惜这么精彩的大场面,父亲大人已经看不到了。4年前,老人已经仙逝。
面对众将士的盛情,他一脸的“懵逼”和“无奈”。
“你们这帮家伙,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他表面被迫,内心狂喜。
为了这次军事煽动和哗变,赵匡胤和同事们足足准备了半年。
他们做得很隐蔽,平常连酒都不敢多喝,怕言多泄密。
谁都知道,一旦事败,必遭灭族。
终于,他如愿得到了这件黄袍。
上面精心绣有9条金龙,赵匡胤多次在深夜端详,清楚地记得前面5条,后面两条,左右肩各一条。
以后,它将是他的工作服,日夜贴身。
权倾天下,富有四海……
难道就这样成功了吗?他掐了一下左胳膊,为了确认,他又掐了一下右大腿 。
毕竟才33岁啊!
等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的名字将传遍天下。
他的过去将被封存起来,只许美化,不许置疑。
那33年,已经足够传奇。
5
少年赵匡胤的故事,早就传遍四乡八里。
那时候他有好几个名字,比如“元朗”,再比如更通俗的“香孩儿”“赵九重”“赵玄郎”。
他出生于军人世家,父亲赵弘殷是个猛男,善于骑射,因为他实在没什么手艺。
凭着一双铁拳,他先后为赵、后唐、后周君主卖命,于乱世中拼出一片天地。
赵匡胤是弘殷的第二个儿子。
大概谁都没有想到,日后赵匡胤会有那么大出息。
出生那天(公元927年3月21日),洛阳异象不断,很多老人回忆说,啧啧啧,那日傍晚时分,天上全是大片大片赤红色的光,便如白昼。
而在赵家,一种奇怪的香味长时间不散,新生儿小赵的身上,皮肤呈现土豪金那样的颜色。
经验丰富的接生婆抱着小赵,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还偷偷亲了一口。
这里强调一下,以上这些场面,都是各种史料记载的,史官确实很敢编,囚徒从来不相信。
后来清代史料写李自成,说他出生的时候,天上有一道白色蛇形闪电(注意,不是龙形),扭曲难看。
后来小李长大,成了快递小哥,因为失业及老婆红杏出墙,他聚众造反。
由于出生时异象为蛇,不是龙,他果然只当了42天皇帝。
这样的传说,大家只需看看,就当好玩,不必放在心上。
不过,赵匡胤小的时候,确实运气特别好。
他10岁不到就到少林寺学武,每天挑水练拳,为此后的戎马生涯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少林寺回到洛阳,小赵曾驯服一匹烈马,当时马儿跑到城楼的斜道,小赵的额头重重撞上门楣。
这种情况,一般人的头颅早就撞碎,可是小赵却毫发无伤。他一个鲤鱼打挺从地上爬起来,掸了掸灰尘,又爬到马上去。
是不是长得像个奇迹?
还有一次,他与一群人在大将韩令坤的房中聊天,忽然听到屋外有麻雀打斗,他童心大动,吆喝着跟大家一起去捉麻雀。
他们刚出门,屋子就塌了。
赵匡胤能上台,在感谢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柴荣。
柴是后周的皇帝,军事强人,非常有理想。
柴荣曾发誓,要用30年时间完成天下一统。
可惜他只拼了6年,便在北伐的路上染病,OVER的时候年仅39岁。
有人说,柴荣如果多活几年,其成就堪比汉高祖刘邦。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没有一个人能打败时间。
临终前,柴荣将中央警卫部队交给赵匡胤和其父赵弘殷,托他们辅佐6岁的幼主柴宗训。
这不是一般的信任,这种信任来源于他对赵氏父子的深入观察。
赵匡胤不仅随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而且干活尽职尽责,忙起来不是996,是007。
赵匡胤一心为公,绝不徇私。他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一次,父亲赵弘殷出差外地,很晚归城,守城的赵匡胤死活就是不开门,让父亲在城外冻了一整夜。
赵匡胤对守城诸将士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
从此,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死脑筋,不可能拿原则跟人交换。
……
大家都看错了(尤其是柴荣老师),其实赵匡胤是天底下最大的阴谋家。
公元960年,除夕刚过,情报显示,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
皇帝年幼,放现在也就读小学一年级,主事的符太后没有见识。
权倾朝野的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自己命令自己,率大军前往御敌。
这是个假情报,北军来犯,纯属乌有。
可供佐证的理由有四。
一是陈桥兵变后,老赵登基,他再也没提及出兵一事(后来他对历史曾有一句交待,“辽兵自行遁去”)。
二是兵变当天,服务员从木箱里拿出黄袍,那套工作服叠得整整齐齐。
三是兵变次日,赵老师发出了一篇感天动地的全国通告,里面有很多比喻和排比句,看上去没有一个月,是写不出来的。除非骆宾王、王勃、李白等文豪再世。
四是有人查了当年的《辽国年鉴》,并无南下的作战纪录。
赵匡胤骗了全世界。
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平稳的一次夺权,堪称兵不血刃。
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70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结束。
此后319年,赵家不杀柴家人,不杀功臣(杯酒释兵权),也不杀谏官和文人。
宋朝是个很有情义的朝代,总是努力不杀人。比较遗憾,在战场上也是。
正月初四的清晨,赵匡胤披着黄袍,走出大帐,面前早已站满乌央乌央的将士。
里面有他的弟弟赵匡义,有他的左臂右膀赵普、石守信,还有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大将。
满山谷的刀剑,发出温和的光芒。
抬头一看,鹅蛋黄般的太阳刚爬出地平线。
黄色,是他现在最喜欢的颜色。
他做了一次深呼吸,空气似乎是甜的,他紧张地吞了一口唾沫。
今天,他要带着将士们回汴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1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