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小时候家里穷,看书没灯,只好在墙上凿了个洞,通过邻居家透过来的光看书。这样励志的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可是他长大后却成了一个大贪官,这可真是小时候偷光,长大后偷国。
匡衡,出生年月未知,山东临沂人
生活在西汉汉元帝刘奭时期;
匡衡家里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不过他从小就很好学,但是贫穷的生活根本无法满足他读书的需求,于是他就帮别人做工,然后换本书来读,很有想法;
此外,他还拜了一位学问很好的师父来教他,很有想法;
匡衡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诗经》。小小年纪的他,对《诗经》理解得就很透彻了,就是那种可以把书和人生结合起来理解的悟性很高,可见,他很有想法。
有想法便是匡衡最大的个性体现,但有想法不见得是个褒义词。
说来也奇怪,这么聪明的一个孩子,长大后想要考取功名当个官,可是连着考了九次才勉强考中一个小官。
这个官就是太原郡文学卒史,也就是搞搞文学之类的图书管理员。
虽然他没考好,可是他的才能确实不错,尤其是对《诗经》的理解,好多其他的学者都发现了他的独特,汉元帝也注意到了他。
不过汉元帝当时还只是个太子。
太子即位后,不用想,立刻重用了匡衡,不断地给他升官。
期间,遇到了日食、地震等灾害,匡衡立刻上书给汉元帝提建议:
比如:皇宫要节省开支,不要太过铺张浪费;
建立完善的制度才能管理好内部和外部;
和忠臣多交流,远离那些奸佞大臣;
还要善待百姓,做一个有礼节、仁和的君主等等。
看了以上这些举措,可以肯定匡衡的智慧。
汉元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一高兴,又给他升了官,这次,他做了太子的老师。
后来丞相病逝,匡衡就当仁不让地顶替了他的位置,帮着皇上一起打理全国的政务。
当了丞相的他,是这样的:
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他能和皇上能对答如流,还经常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大臣们也可以聊得来国家大事。
但仔细一点会发现一个大问题:
如果你和匡衡生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他总是把对《诗经》等经典的感悟对应到国家的治理上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办事,这个法子就是匡衡的哲学。
不管什么都拿《诗经》来说事,这明显就是个漏洞,怪不得之前考试老考不中,他的思维里可能有狭隘、偏执、一根筋的一面,所以为了看上书不惜凿了自己家。
可是汉元帝还沉浸在他的《诗经》里做忠实粉丝呢!没办法,两人口味对上了。
到了后期,出现了一个人——石显。
石显,山东济南人。是个大奸臣!
私下里有自己的小帮派,怂恿皇上加重人民的徭役赋税.
只要是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势力,他都不放过,身上背着好多条人命。
当然,这样的人,上位也是因为有出色的才能,再加上他机灵会说话,所以汉元帝在大病之后,才会把朝廷的政事都委托给他处理,但是坏就坏在石显这个人的野心太大,一心想要权倾朝野。
他的野心日渐暴露,为了不让皇上怀疑,他经常主动认错,这招也让他在欲望深渊里坠得更深。
可是问题来了,咱们的匡衡丞相对此不管不问,任由石显诬陷朝廷忠良。
直到汉元帝逝世以后,汉成帝即位。
匡衡这时候突然又开始弹劾起了石显。
但是更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匡衡原本要弹劾别人,反倒被其他大臣一起联名上书给弹劾了。
因为他的种种行为实在是令人气愤:
匡衡当了丞相以后,皇帝赏给几万亩土地,但是他利用假地图又非法扩大了好多面积,这是“专地盗土”的罪名;
再加上匡衡养了一个不懂事的儿子,醉酒杀了人,后来派人去劫狱救人,虽然没救成,但是碍于汉元帝喜欢他,别的大臣也没敢弹劾。
最终,这一系列的罪名使匡衡被贬为老百姓,回到老家后病逝。
其实不管是匡衡,还是石显,都和汉元帝的宠幸脱不了关系。
不妨来了解一下汉元帝:
汉元帝是刘询和许平君生的儿子。
他非常重视儒学大臣,他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眼睁睁看着父亲用法家之道来治国,动不动就刑罚伺候犯错的大臣,汉元帝觉得这样做很不仁德。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汉元帝就对父亲说,你使用刑罚惩治你的下属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应该重用儒生;
他父亲立马就怒了,自古以来,王权和霸权是分不开的,更何况今时不同往日,怎么能单纯地使用以前的仁政呢?我很担心你能不能处理好国家大事啊!
最后,他父亲说了一句话:“乱我家者,太子也!”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正是因为汉元帝重儒生,匡衡恰巧热爱儒学,他用一篇《诗经》便成功俘获了皇上的“芳心”。
但单拿《诗经》就想治国,显然不现实。
汉元帝生性情柔弱,空谈仁政理想,但缺乏主见,政治目光很短浅,缺乏谋略。
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培养一堆奸臣,因为自己没主意,手底下的人动心思更是轻而易举。
可是匡衡和石显不一样的是:
匡衡这个人太有想法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有好多类似的例子。
比如前几年那部《人民的名义》,里面的大贪官,贪了满屋子的人民币,可是他却舍不得花,他哭着说小时候穷怕了。
匡衡也是从小穷苦,一步步靠着学识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为自己穷怕了,他一门心思想着千万不能让自己再过苦日子。
也因为自己小时候吃过苦,所以他尽力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但是却忽略了对他的教育,以致于最后杀了人。
纵观匡衡的一生,不能说他是十恶不赦的,更多的是悲剧色彩!
匡衡爱学习是好的,可却动了歪心思!
回想他小时候的生活历程,那么爱学习,却屡考不中,结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心思还是没放在正道上,就爱耍一些小聪明!
甚至怀疑,他只是单纯认为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出人头地,所以才会用尽心思去读书,可是读的时候认不认真,是为了功名而学,还是为了学问而学?这真的是个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做学问的第一步是先做好人,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做人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凿壁偷光看似正能量,实则有很大漏洞:借光的地方有很多,非要偷偷摸摸挖个洞,这“偷”字实在是有太多隐含了,从本质上就不该提倡;再者,自己家里已经够穷了,还要在凿个洞,是嫌自己家还不破吗?为了看书毁了家?这种做法很不合理!所以,一定要分清是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1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