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宣布自2019年7月11日起,北京市滴滴将根据区域进行价格调整,对此,滴滴回应称,为了平衡供需作出对应的价格调整,以鼓励司机出车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同时也鼓励乘客错峰出行,減轻高峰时段用车压力。
去年的滴滴出行安全事件引起轰动,滴滴顺风车下线整改,何时恢复上线仍是引人热议的话题,但是还没等到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的消息,滴滴就先对业务模式进行了调整。
自安全事故出现后,滴滴下线了顺风车业务,并开始清退平台不合规车辆,这让滴滴损失了原来“最能跑”的全职运力,最明显的感觉是,高峰期和极端天气打车难度高了许多。据数据显示,自2017年4月至今两年多,滴滴全天呼叫量增长了44%,高峰期呼叫增加了49%,目前滴滴快车工作日早高峰1/5的叫车需求没有足够运力承接。
在过去几年的网约车争夺战中,滴滴杀出重围,在接连收购快的打车、Uber中国后,被认定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领军者,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出现能力企及的竞争对手。如今滴滴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层面的保障,投入巨额资金和技术资源建设用来完善安全体系,滴滴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安全整改的同时,作为行业巨头放缓脚步自然也给竞争对手们“创造”了新机会,加上各大平台都想在网约车市场上分一杯羹,网约车的混战再度升级。
去年,哈啰出行上线了打车服务,哈啰的野心,在此前从“哈啰单车”到“哈啰出行”的更名中便可看出,背靠阿里,在上线网约车业务之后,今年1月,哈啰出行又正式启动顺风车业务,而近来,其又拿出5亿建立“顺风绿色出行基金”来补贴用户。
不仅如此,网约车新的流量争夺战也在进行中,出行行业最先加入混战的是高德地图,在当时,高德地图推出了易行平台被认为是滴滴的竞争对手,随后美团又作为“半路杀手”加入网约车业务的混战中,随着美团高德携聚合模式入局,乘客正在不断分流到其他的聚合平台。
前来搅局的还有传统车企,相比于滴滴,车企毫无疑问具备强大的车源优势,且更容易获得相关资质,以曹操专车为例,它更像是吉利集团新能源汽车的大买家,统一采购并运营吉利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吉利帝豪EV,招聘认证司机,提供标准化服务。
5月1日,媒体发现,腾讯在2019年1月29日接连申请了“腾讯出行”“腾讯乘车卡”“乘车快报”“腾讯乘车码”“腾讯打车”等多个商标。在这些动作的背后可以看出腾讯终于亲自下场参与竞争了。
目前滴滴备受关注的顺风车上线时间成谜,对备受质疑的安全问题喝盈利模式,滴滴又三缄其口,如此“神秘”怕是很难让公众满意,滴滴此次调价是为了弥补运力不足带来的供需不平衡,此前还推出了针对高峰期时段、长距出行的特惠拼车,采取了各种补贴奖励、热力图引导、排队、拼车优先等方式来优化业务模式,无论如何滴滴都必须要做出些什么来应对竞争对手的弯道超车。
事实证明企业必须要有竞争,一家独大必然会影响用户个人利益,网约车的混战,不同程度也在影响滴滴不断改善,不断升级优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新的竞争还在继续,面临被“围剿”的境遇,滴滴该如何突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9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