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来的几个大型统一王朝,一般建都有三个选择:长安、洛阳和北京。然而宋代却是一个例外,它的都城建在开封,而许多学者将北宋的衰弱归根于都城的选择,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
开封的优势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发动政变,正月十七接受后周的禅让,从而继承大统,改元建隆,唐亡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建立了起来。同时,因为赵匡胤是在开封崇元殿接受后周的禅让,直接以开封为都城。同时又按照方位,在河北大名府设立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设立南京,河南府(洛阳)设立西京,作为陪都,所以开封又被称作东京。
赵匡胤为什么没有按照之前的惯例,将都城选在长安,或者洛阳呢?
开封是古代地理意义上真正的中心。《禹贡》将天下列为九州,开封属于兖州,春秋时期是郑国的领地,战国时期又担任过魏国的国都,真正居于中原要地,是天下四通八达之地。
再来看开封的地形。开封一带整个地势非常平坦,彰显大一统的气势。而当时华北一带并没有现如今这样缺水,北宋时期开封气候温和,河湖密布,水道纵横。而且从大禹时期,就在不断营造这一代的运河。据说大禹就曾修造汴渠(莨菪渠),汉代时进一步加固,改善水道。而从隋代开始,大力修建运河,将黄河水引入汴口,这就是有名的通济渠。然后又向东将泗水与淮河连接起来,直达江都(扬州)从而入海,这就是有名的隋代御河。而这些工程的枢纽都集中在在开封一处,它的地缘优势大大提升。为了保障洛阳和长安的粮食供应,唐代继续修建运河,以保持漕粮的运输畅通,当时贯穿汴京的水道有:汴河、金水河、惠民河、广济河。同时多条有朝廷营修的官道也在此处交汇,开封可以东达沿海,南联湖广,西通关中陇上,北抵辽国边境。如此水路中心,完全有理由成为新王朝的首都。
再者,隋唐时政治中心有不断东移的趋势。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中心逐渐由黄河下游往江南转移,随着东北契丹势力的兴起,边疆的主要威胁不再是西北了,长安的战略地位进一步降低。同时,由于长安的物资支撑很大一部分依靠着江南,故一旦漕运有失,中央立即就会陷入物资短缺,所以关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日趋衰败,逐渐丧失定都的条件。从唐中后期到五代,再到北宋,首都不断东移,长安到洛阳,再到开封,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所以,开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人力资源更具有优势。再从南方的经济供应来讲,开封远胜于洛阳,更不要说长安了。从汴河直接就能从泗州如淮河,从而沟通大运河,便利的水运保证了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直接进入中央,而不像长安、洛阳那样废更大的周折。所以,北宋虽然没有恢复燕云十六州,但是由于拥有来自南方稳定供应,宋代的经济文化有了重大的突破,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
开封的劣势
看似完美无瑕的开封作为首都却有一个致命的伤——就是他的地势太过于开阔,四周沃野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却无险可守,尤其是来自北方骑兵部队的冲击,更是不堪一击。所以开封是天赋沃野,但也是四战之地。
古人的一个常识就是四战之地虽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绝非帝王的立身之处。而宋代的形式更加严峻,因为开国之时,赵匡胤和赵光义拼命北伐,但是始终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周,所以在华北无险可守,而燕云地区又被辽国掌握的情况下,宋代始终面临着辽以及后来的金的巨大威胁,唯一能扼守的天险就是黄河。这也是为什么宋代拼命加强禁军的原因,不仅只是借鉴唐末地方割据的教训,更加是为了保卫自身的安全。因为宋代经常发生的一个情况是,面对辽金的进攻时,更靠北的山西、河北很多地方还在坚守,首都却已经陷落了。
如此一来,似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首都需要大量的禁军拱卫,而边疆又不可以直接放弃,因此就需要更多的部队。而皇帝们又担心边疆的部队造反,所以又不得不实行禁军和边戍的轮换。这样就需要更多养兵的费用,由此冗兵冗费,宋代也不断衰亡。
赵匡胤迁都的念头
开封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作为开国皇帝,同时又是军事将领出身,赵匡胤一点也没有察觉到吗?事实上,赵匡胤很早就有迁都的想法。
公元976年,宋代建立已经整整16年了。在这一年的正月初三,宋太祖来到了洛阳视察。洛阳是赵匡胤的故乡,在这里度过了12年的少年时光,童年是单纯的,对于故乡赵匡胤充满了依恋之情。同时,洛阳历来都是都城重地,即便不是直接的都城,也是和长安并立的神都。帝王之气非常浓厚。
12岁离开家乡之后,前十年四处闯荡,又十年征战沙场,从而继承大统,君临天下16年。终于在自己暮年故地重游。看到西洛山川关河的雄伟壮阔,于是他想如此战略要地为什么不用来做首都呢?他逐渐对定都开封产生了悔意,渐生迁都的念头。虽然宋代结束了五代的割据,但是和强盛的汉唐相比,远远逊色得多,赵匡胤也不是等闲之辈,一个念头在他心中产生了:先迁洛阳,再迁长安,效仿汉唐,成就盛世。
然而朝臣却是一片反对的声音。作为既得利益者,十多年这些大臣早已经在开封建立起了盘根错节的势力,想要迁都,谈何容易!皇帝和大臣开始了“冷战”,僵持了下来!
此时,关键的人物出来了。军队主要的统帅,御弟晋王赵光义表态了:不能迁都!然后提倡所谓的德治可以胜过山川地形。晋王是黄袍加身的主要推动者,又是当下军队的统帅,他的话有着相当的分量。太祖沉默了,他同朝臣妥协了,只是说了一句:“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胤最终放弃了洛阳,有人说这是为了顾全大局而做出的一次灾难性妥协,也有人说他在迁都一事上并没有多少远见多识。无论如何,北宋定都开封的事实没有办法改变,而这也的确是宋代早衰的症结之一。
撰稿/素白[读史品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93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