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看中国教育振兴】
“起床啦……今天的气温是17摄氏度至31摄氏度。”9月30日一早,住在北京丰台区的小学老师小李被床头的智能机器人叫醒。她睁开眼睛,顺手打开手机看了看当天的课表——上午要上两节课,下午一节课。
小李突然想起,头一天下午放学收回来的学生的算数作业还没来得及批改。不过,小李并不着急,因为通过最近下载的一款教育软件,她中午就能很快将学生们的作业批改完,并且能得到一份反馈报告。小李暗自想,如果说智能机器人是她生活中的小保姆,各种教育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就算得上是她教育事业中的“合伙人”。
她的“合伙人”帮助她快捷高效地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她也因此有更多时间去真正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想法,给予他们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这是小李在学生时代根本不敢想的事,她情不自禁地哼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心中感慨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真是巨大的。几年前,她的一名从哈佛毕业的好友回国创业了,办的就是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希望通过技术方案促进教育的发展变革。
小李的生活场景在当下的中国很常见,这些年回国创业、投身教育领域的青年才俊亦更是越来越多。
70年风雨兼程,70年岁月如歌。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教育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为中国各项事业的大步向前发展提供了智能支撑,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聚集、储备了人才力量。
大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巨大投入,也离不开这一路越来越多的教育“合伙人”——千千万万的民办教育机构,像小李的好友一样的创业者,越来越多的教育投资人,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为教育“赋能”的技术。
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森店村小学的老师正在通过信息化教育设备授课。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教育的最好时代与民办教育的“加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在党执政兴国中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学有所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梦想正逐一实现。
一路走来,民办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公办教育的有效补充,并在助推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踏着时代的节拍,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京大学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1993年11月中旬,北京新东方学校正式成立。俞敏洪曾说,"社会大势的发展带动了新东方的成长,尤其是邓小平南巡以后,中国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开放,进一步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培训,新东方就顺应了这个社会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受到空前重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标语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十分常见。
与之同时,整个社会对各个阶段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不仅是新东方这样的校外培训机构,还有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民办学校。
这些年来,民办幼儿园数量持续扩大。据统计,从1992年到2018年,民办幼儿园的数量从1.38万所增加到了16.58万所,占到了全国幼儿园总数的62.17%;在园幼儿人数也由53.62万人增涨到了2639.78万人。民办幼儿园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入园难”的问题。
民办中小学也在1993年“义务教育主要由政府投资办学,同时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的政策鼓励下悄然兴起。全国民办小学学校数量从1992年的864所增至2018年的6179所,增长了6.15倍;全国民办初中学校由1994年的604所增至2018年的5462所;民办高中学校3216所,其数量在全国普通高中学校中的占比从2003年的6.98%上升到了至2018年的23.41%,增长了6.43%。
而自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张。到2018年,民办高校达750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其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比例从1996年的 2.03%上升到了28.16%,在校生人数占比则从1996年0.4%的升至2018年的22.95%。
今天的民办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公办教育的亲密“合伙人”、好搭档,在努力满足着不同地域、年龄的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与公立学校共同助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
与家长一同玩拼图玩具的孩子。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时代大潮下的教育创业者与投资人
时代大潮之下,投身教育的不仅是小李、俞敏洪,还有千千万万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就像俞敏洪一开始做英语培训是为凑够留学经费,1994年在北京大学进修的重庆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教师尹雄,因为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吉他进修班却苦于学费不够,而开始通过办吉他培训班挣学费,后来还增开了小提琴、电子琴、围棋、象棋等课程,有了巨人教育的雏形。
1996年,国家教委(1998年更名为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在全国建立办学许可证制度;次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将民办教育纳入法制轨道。2000年,尹雄办的培训班拿到了营业执照,开始做大量的品牌宣传,他梦想着把巨人教育办成“教育百货大楼”。
法制的完善与政策的明晰,让更多的人与资本将目光转向教育领域。他们在教育的天地里挥洒汗水,也播种希望。
2003年,张邦鑫也在北京成立培训机构。如今,他创办的学而思已经变身成为与新东方并称教育行业“双巨头”的好未来。新东方和好未来均已在美国上市,目前新东方市值近170亿美元,好未来市值约200亿美元。中国教育机构走出去的同时,也将更多好的管理经验、教育理念与资源带回来,促进中国教育发展。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有专业知识技能、有教育情怀的人才涌入教育领域。从学科培训领域,到早教、少儿英语、思维数学,再到各类艺体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都有大量的创业者以及投资人忙碌的身影。
有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教育行业的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达412起,涉及到各个细分赛道的各个轮次,超20起投融资的金额达亿元级别,涉及总金额达280亿元。2018年,教育行业一级市场融资事件达579起,同比增长40.53%;总融资金额达521.71亿元,同比增长86.99%。
另据相关创投平台不完全统计,仅今年6月底到9月底,教育行业就有86起投融资事件,涉及的总金额约94.4亿元。
这些新中国教育发展道路上不断加入的“合伙人”,不仅将艺术、技术领域人才引进教育行业当中,让很多孩子在学习美术、音乐、编程等课程上有更多选择;而且借用互联网平台,让中国孩子跟着外教在线学习英语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识技能成为可能。
在丰富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供给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少年儿童,他们多才多艺、敢想敢干,思想、知识与国际接轨,更加阳光自信。
新时代教育的最强“合伙人”与赋能者
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科技的变革与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并加速与教育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70年来,中国学校经历了从黑板、粉笔搭档,到投影仪、电子白板“加盟”,再到智慧校园铺开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今天,即使在偏远的乡村学校,也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畅通的网络。
每间教室窗台上摆着生机勃勃的花朵,有的教室里,老师用着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带孩子们了解常见植物的生长规律;有的教室里,孩子们在双师课堂上跟随远在国外的外教一起学习英语,学校的中教老师则注意观察着每名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是偏远的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森店村小学的教学日常,也是当下很多中国普通学校的真实写照。
据教育部9月2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全国小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97.8%,其中城市小学为98.3%,农村小学为97.7%,城乡差距不足1个百分点;全国初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99.0%,城市初中为98.2%,农村初中为99.2%,城乡间已无差距。
在互联网普及的同时,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教育应用场景不断落地,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发展空间。
智能纸笔产品。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远程跨地域教学、全景课堂、全息课堂、沉浸式教学、虚拟实验、仿真校园等正在成为现实。
而新兴的大数据技术让教育教学中的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等有了现实的可能。
大数据+人工智能之下,教育产品变得更加智慧,一支智能笔、一本配套的特殊练习册,就能在学生正常学习时轻松记录下学习全过程的数据信息。
通过智慧教育系统,这些学习数据能够被收集、分析,并生成学情分析报告反馈给学生、家长、老师,让家长和老师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同时,系统推送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料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这些科技的应用对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教育质量、优化教育治理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今天的各项新技术不仅已成为教育的“合伙人”,更是教育的赋能者。
来源:未来网 作者:程婷 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8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