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这几天,邻居赖妈妈来问我"孩子老是发呆愣神怎么办?"事情是这样的,晚上陪孩子读绘本的时候,自己正在绘声绘色地和他讲的时候,孩子也看着书,但是讲到一半问他问题,他头也不抬,直到碰他时候他才反应过来妈妈在问他问题。这不是一次两次,是每天都会这样一会。
她十分担心孩子是不是不喜欢读书,对读书没兴趣才走神,可是孩子也会自己拿书读。她害怕孩子这样下去,以后学习做事专注力不够经常走神,会影响学习成绩。
听到关于孩子发呆愣神的事,我就想起了我妹妹小时候也经常发呆,为此还受了不少批评和挨骂。但是她又很聪明,比我聪明得多,学习虽然不算拔尖但也没有差很多,现在工作也还不错。
我这时候开始产生疑问,孩子总爱"发呆"愣神是不是一定不是好的呢?后来我发现,会"发呆"的孩子还更有创造力。
01 "发呆"和专心做一件事同样重要,越聪明的人越会"发呆"
在以前我们的认识里,做一件事发呆走神是一件很不好的事,不仅父母也这么认为,而且整个社会都这么认为。一旦我们上课走神发呆,就会被老师批评"人在课室心在门外""不好好上课,发什么呆",或者承担错过重要知识点的过错。一旦我们上班发呆走神,被老板发现了就会被臭骂一顿,甚至要被增加工作任务。
发呆真的那么令人讨厌吗?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发起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首度推出"5125"(我要爱我)健康生活理念:
· 建议人们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
· 每天运动1小时、掌握1项运动技巧和加入1个运动社群;
· 按照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做到膳食多样化。
很明显,第一条就是"发呆"。看来"发呆"也并不是那么令人讨厌那么糟糕,还有利于健康。
不仅如此,不少科学家、名人并没有排斥"发呆"这件事。我们所熟知的天才爱因斯坦,每当思考陷入困境,迟迟想不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就会干脆丢开问题,转而听起莫扎特的音乐。大脑进入放空状态,突破困境的灵感,往往就自己跳出来了。不仅是爱因斯坦,牛顿、阿基米德和达芬奇等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们,都曾在很多个走神与发呆的瞬间,想通了问题、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发呆有利于身体健康,能给人带来灵感,这和专注做一件事一样能有利于人们生活工作。这就说明,"发呆"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一些公司里还被认可被允许,被放置在与"专注做事"同样重要的位置。
世界著名的3M公司里,每天工作员工们可以把15%的时间,花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副业上,不管它们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就是在这段"什么都不用干"的自由时间里,员工史宾赛·席尔佛突发奇想,试着把一些化学品随机混合起来,想看看会有什么效果。结果,畅销世界的3M便利贴,一种有点黏又不会太黏的粘胶,就这么被意外发明了!
02 "发呆"给孩子带来许多好处,激发孩子创造力
有时候我们排斥"发呆",除了害怕孩子以后不能专注做一件事之外,还怕孩子浪费时间怕孩子无聊。但实际上,"发呆"不会和专注做一件事有很大的冲突,也不会浪费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带来许多好处,尤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 "发呆"能帮助孩子消除大脑疲劳感,有助于提高做事效率、增强记忆力。
我们长时间工作和思考之后,会明显感受到大脑很疲惫,不想再去思考任何事情。这时候我们就会选择听歌、看看窗外来放松自己。同样的,发呆的时候,孩子从活跃的思绪中暂时脱离,大脑意识活动减弱,处于一种清醒而放松的状态,能有效消除大脑的疲劳感。放松后,我们会更有效率地做事,孩子也是如此。
给大脑放松同时其实也在给大脑"充电",使得大脑更有活力,更有力量记住一些事情,不知不觉就增强了记忆力。
爱丁堡大学的脑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所有参与者都被要求听故事并回答问题。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在听完后立即答题,另一组则在无干扰休息6分钟之后回答。实验结果显示,没有休息直接答题的参与者只能回忆起7%的故事内容;而休息之后再答题的参与者,则回忆起79%的故事内容,是前者的11倍。
来自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数据显示,发呆时,"大脑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而相对的,那些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
- "发呆"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发呆的时候看起来没有做什么事,实际上孩子的大脑里正在"天马行空",上演着许多故事,思考着人生和哲学,有着许多小主意。
有一项研究就发现,当人们发呆时候大脑就转入"默认模式网络",就好像计算机屏幕休眠省电一样。但是大脑没有在休息,而是将注意力从外界转到内心。研究还发现默认模式网络(DMN)活化程度愈高的人,创造力测验的分数愈高。
我妹妹小时候就经常发呆,就连早上起床拿牙刷牙膏刷牙也要在那站一会,爸爸妈妈都说她太磨蹭了。后来我有一次问她在想什么,她说她在想牙膏是怎么做的,牙膏为什么不能吃之类的问题。现在我想想,我从来都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但五六岁的妹妹就在想这些问题了。真是佩服她!不仅如此,她经常在做一些手工,一个矿泉水瓶做成可以转动的漂亮笔筒,还可以做成好玩的玩具,或者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东西。
- "发呆"有助于孩子改善易急躁的性格。
美国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发呆时大脑中的α脑电波会得到加强。而这种特殊的脑电波位于大脑的最外层皮质,可以抑制信息超载,帮助人们的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从而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不安,有效改善急躁的性格特征。
03 聪明家长不打扰孩子"发呆",教会孩子"发呆"
有时候看到孩子发呆就忍不住阻止孩子发呆,但现在看起来并没有那个必要,有时候我们还需要留出时间给孩子"发呆",教会孩子"发呆"。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 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尤其当孩子哭闹喊着无聊的时候不要给孩子塞电视、手机、iPad这样的"电子保姆"。
虽然电子产品给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有益处,但也要控制孩子使用时间,要不然孩子很容易上瘾。长期如此,一方面孩子缺少独自思考的时间便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一方面孩子脱离这些就会哭哭闹闹不停。现在许多孩子都是如此,没有WiFi没有手机没有电视就"哭天喊地",十分令人头疼。
(2) 给孩子发呆的空间,不轻易打扰孩子发呆。
如果是吵闹的地方孩子就不容易发呆,所以有时候让孩子在安静地方学习便可以提供发呆的空间给孩子。有时候也可以带孩子去安静的户外待着。
当孩子发呆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打扰,不仅阻断了他的思考还容易吓到他。我们允许孩子发呆,无论是看书还是写作业,同时也要控制好时间和次数。
(3) 别把孩子生活安排得太多太满,尤其是节假日。像一些家长孩子孩子浪费时间,或者应允孩子满满的兴趣培养,就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或者安排了很多事情做。这时候孩子就没有多余时间"发呆"、思考,想些好玩的事情。行程空一点,哪怕孩子一个上午只玩一个小水坑或者泥沙。
(4) 教会孩子正确发呆的姿势。
有些孩子发呆就容易咬指甲或者咬笔头,或者慵懒地躺着,长期如此孩子会伤到自己的手或者嘴巴,或者形成不好的习惯。所以当孩子发呆的时候,可以坐在凳子上或者站在窗边、手托下巴等等,但是不能有不好的行为动作。
换个角度想想,孩子 "发呆"其实就是在专注思考。我们不会打断孩子思考数学题、打断孩子学习时候的思考,那么为什么又要打断孩子对于生活对于自己对于一些想法的思考呢?放下对"发呆"的偏见,允许孩子发呆,就是在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4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