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正思维:“妈妈,我不行”,孩子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不想做到

正思维:“妈妈,我不行”,孩子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不想做到

文|奶宝育儿堂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朋友最近有些犯愁,一直想被老师夸奖的女儿,前段时间的运动会报名却很不积极。

问及原因,孩子却回答:“妈妈我不行,到时候要是跑倒数第一,会被同学嘲笑的。”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刚开学时,孩子的语气和表情,明明也很想当班干部,但却没有勇气参选。

上课老师喊人回答问题时,也从来不敢举手,就因为怕回答错了。

朋友觉得孩子实在太不自信了,很多事情还没有真正去尝试,就觉得自己做不到,是不是思维太过悲观?

其实这样的情况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许多大人也是如此。很多事情孩子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不想做到。

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做到是个人能力不达标,或是客观条件限制的问题,而不想则是孩子在思维上就出了问题,还未尝试就先自我否定,很是消极。

本质上来说,这也代表着思想上的一种懒惰,不愿意为了达成某一目标而付出努力。甚至有时,明明有能力完成,还要把自己主观上的懒惰归因于客观上的限制。


01孩子的思维受父母的直接影响

这样的想法,是一种病态的思维模式,与家长平时不当的教育方式脱不开干系。

换言之,孩子脑海中的这种负面信息,大部分都源自于家长。

比如孩子某一次回家时情绪低落,妈妈会下意识问,这次考试是不是又不及格?考了多少分?

家长的这种下意识反应,给孩子传递的正思维是非常弱势的。

■剖解正思维

所谓正思维,指的是一种积极正面、遇到问题力图寻求解决方案的思维方法,也可以称之为阳光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并为解决问题,达成某个目标,思考具体可行的方案。

比如上文的情况,妈妈遇到孩子情绪低落,心里首先蹦出的想法是,“糟了,孩子肯定是考试没考好!”

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悲观的,给孩子传递的是一种消极的负面信息,长此以往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本质上也是家长对孩子缺乏信心的一种表现。

父母的思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家长常用这种负面信息沟通,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行为中。

其实,这就是潜意识条件反射的一种表现。遇到问题时,正思维的人会觉得“还好不算太糟”,而负思维的人就会想“为什么我就这么倒霉呢?”

作为家长,遇到问题时一定要从正面的角度思考,才能让孩子形成积极阳光的性格。


02用一个例子,谈正思维和负思维之间的差距

前提:

班级里来了一个转校生小a,而小b和小c是之前班级上成绩名列前茅的两个孩子,小a的到来,让他们的风头被抢尽。

思维带来的差异化表现:

小b和小c心里都不好受,但小b是个正向思维的孩子,尽管心怀嫉妒,也没有用不当的方式针对小a,而是暗地里更加努力,企图与其一争高下。

相较之下,负面心理的小c在这种情况下,就开始人为制造矛盾,打算在某些方面不正当地超越小a。

其实除了人品方面的争议之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小c在面对困难时,会下意识采用负面思维进行思考。

可实际上,小c的想法和对策是消极的,格局小,且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03打破孩子不自信的负思维,家长如何做?

关键在于,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父母本身就属于负思维人群,他们对于一件事能不能做好的判断标准,就是消极抱怨的。

比如孩子遇到失败,就开始打压埋怨,而不去分析其中的具体原因,也不帮孩子解决。

因而,想让孩子拥有正向思维,父母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用积极和阳光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除此之外,也需要配合一些具体的做法来锻炼孩子。

1)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认知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米尔斯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表示在进行抑郁症治疗之时,有一个诀窍,即每次在跟患者谈话时,都要求他们把所有说出口的“不能”换成“不想”。

正如前面所说,不能代表的是能力方面的局限,而不想则是思维上的问题。

喜欢说不能的人往往容易屈服于现实,如果把不能变成不想,就会让他们逐渐意识到其实自身也是具备力量的,于是便可以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中。

这是心理学家的治疗出发点,同理,父母也可以得到启发,让孩子意识到他不是做不到,而是他本身不想尝试,其实很有可能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

想要让孩子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家长就要细心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扬。另外,即使孩子失败了,也不要批判或打压,请和他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孩子多方面看待问题

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走到一个草坪前,其上立着一块牌子,标语是“严禁踩踏”,可这块草坪,还是被人踏出了一条斜路,芳草萋萋。

孩子:妈妈,我们也从这条斜路过去吧,近一些,不用再拐了。妈妈:不行,旁边不是写着严禁踩踏的牌子吗?绕绕吧,虽然远一点,但也不在乎这么点时间。孩子:这已经被踩出一条路了,别人都能走,为什么我们不能走?而且这条路上的小草已经被踩死了。妈妈:不行,别人从这上面踩踏是别人不对,你不能因为别人做错了事,也跟着一起错呀!再说了,都从这上面走,小草就再也长不出来了。

这其中,孩子的思维就属于反思维,在他看来这是条捷径,可以快速到达目的地。何况,他也是跟着其他人的错误脚步走的,并不是第一个犯错的人,情有可原。

而妈妈的思维属于正思维,尽管这是条捷径,但它建立在违反规则以及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因而属于原则问题。

其实孩子有这种捷径思维很正常,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认为:斜路方便,且能让人自由选择,是种不错的选择,并根据此理论设计出了迪斯尼乐园的园林路径。

实际上,一件事不光能从正面看待问题,反面看待也是可以的,不要太死板。多方面思考问题才不会让孩子钻牛角尖,养成最佳的思维方式,结论也经得起推敲。

作为父母同样也是如此,有些你认为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看也恰恰是孩子的一个优点。

3)拒绝攀比,做横向比较

家长或孩子陷入负面思维的一大根源就是攀比,这也是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在成为大多数父母口头禅的原因。

其实,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激励孩子,可话说多了,自己也就形成了这样的定向思维——自家孩子真的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好比上面所举的例子,想让孩子变优秀无可厚非。但正思维的家长,会帮孩子找出差距并鼓励他努力缩短距离,而负思维的家长只会陷入嫉妒的=心理,导致孩子变得自卑。

最佳的方式是,不要和他人进行对比,而是和自己进行横向对比。比如将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做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

总而言之,父母的思维和格局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思维不端,方法自然也就不正,孩子也就易滋生问题。

父母要给予孩子阳光,才能让新生力量获得充足的养分。

奶宝育儿堂,为0-13岁孩子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关注我,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完美型家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4432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