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零零后》:养孩子,允许他们“与众不同”

《零零后》:养孩子,允许他们“与众不同”

《零零后》是我国第一部关于00后的成长记录片,导演张同道从2006年开始,用了12年的时间,跟拍了同一所幼儿园的18个孩子,记录了他们生动的成长故事。

此剧在央视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之所以会拍这样的一部记录片,起因缘于他的儿子。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张同道洗完手后,叫儿子也去洗手,结果儿子手一伸,说:烫。

张同道说:“不烫,我刚洗完。”

这时4岁的儿子非常严肃地对他说:“那是你的感觉,我觉得烫。”

就是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张同道,引发了他想了解孩子世界的想法。

看过这部片,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美好又令人敬畏,每个孩子的世界又是如此纯净又与众不同。

我们会重新审视教育,审视孩子的成长,也会引发思索:其实,尊重孩子生命的不同姿态,才是教育正确的打开方式。

1

尊重孩子的天性

记录片中,小女孩一一是个很独特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她总是独来独往,一个人吃饭,一个睡觉,一个人玩耍。

老师问:“你为什么总喜欢一个人玩儿?”

她回答:“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

老师又问:“跟他们玩儿没意思吗?”

一一很认真地、一板一眼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一一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兴高采烈:

孩子们都在玩耍,她在一个角落里安静地看小书;

小朋友都上外面去了,她一个人在教室里转圈圈,并口念台词,自导自演;

小朋友们一个个地吃完饭离开了餐桌,她一个人还在慢悠悠地吃她的中午饭;

小朋友们一起扬沙子、堆沙堡,她一个人砌她的小沙包、小房子。

总之,别人从来打扰不了她的节奏和韵律,一一总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但一一的与众不同并没有让老师大惊小怪。

老师说:你看她的行为是那么的怡然自得,看上去又是那么的高贵,能够很好地打发自己的时光,能够找到能做的事情去愉悦自己。

只是老师会时不时地和她唠唠嗑,了解一下她内心的想法,发现她最喜欢的人是妈妈,就让妈妈来一下,带她参加一些活动,或者四处走走串一下门。

一一的妈妈也觉得自己的女儿很正常,因为她自己和一一爸爸也都是偏安静和独处的性格类型。

后来一一慢慢长大了,天性自然的舒展,加上大人们温和的引导,从上小学起,就开始爱和小朋友接触了,虽然和热闹相比,她还是更喜欢安静。但她已完全长成了一个很受大家欢迎的又爱独立思考的孩子。

从性格上来论,一一的这种性格就是属于内向型性格。

在一本书中看到:孩子的内向和外向的性格其实就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

现在的大部分家长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可以外向一点儿,觉得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所以,总喜欢“拔苗助长”,总爱用强迫的方式逼自己的孩子外向。

我表姐就是这样的家长。她的孩子小涛,性格就比较内向,总喜欢一个人做事,见人也不爱打招呼 ,所以表姐就很着急,总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以此来期盼他的性格能变得合群点。

有一次,表姐强迫小涛上台当众讲演,结果,面对底下的人群,小涛一句话也讲不出来,紧张的汗都下来了,他的窘态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从此以后,小涛就变得更加内向了,连人都不爱见了,甚至一和陌生人说话就结巴。

教育专家说:对内向性格的人进行逼迫性教育,是注定失败的教育

哈佛大学的教授们曾做过一项研究:那些在2岁时表现出内向的孩子,即使长到18岁,他们性格也是内向的。

所以人为地对孩子性格做一些强迫性的改变,恐怕起不了太大作用。

而且,专家认为,内向型性格有着外向型性格不具备的潜在优势。根本不需要改变。

内向型性格的孩子更有专注力,更善于思考,在某些领域也更容易成功。他们中更容易出现“大器晚成”型人才。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家长没必要求孩子整齐划一,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天性,引导他们往更好的方向走就可以了。

2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记录片中,有个特别有“个性”的男孩子,他叫锡坤。

锡坤从上幼儿园起,就是个“破坏大王”。他从来都坐不住,总是不停地找点“”做。

趁着小朋友们睡觉,把小朋友们的鞋子一只只象老鼠搬家似的运出房间,然后把它们扔进比自己还高的垃圾筒里。

不光是鞋子,球啊、玩具啊,只有他觉得好玩的,都乐此不疲地扔进去。因为东西一扔进去就不见了,他觉得这件事很神奇。

后来这件事情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不以为怪,认为这是他对世界空间的一个探索。

另外,锡坤还喜欢把放整齐的东西弄乱,把高处的东西扔到低处。总之,他所到之处,都会成为灾难现场。

老师索性在别的孩子吃饭的时候,让他晚吃半小时,然后把他一个人留在教室里,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好地深入地探索一次。

与幼儿园相比,锡坤更喜欢家里更自由的空间。他会把家里所有感兴趣的东西都“探索”一遍,弄得一片狼藉,妈妈也不生气。

后来锡坤上了小学,他“探索”的精神依旧没有停止,会在家里做各种实验,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妈妈从来不制止,哪怕是作业做得晚一点儿。

她认为像儿子这样的孩子,只要做家长的不对他的行为暴跳如雷,将来都会有很好的发展,也许会成科学家或者研究员。

不仅如此,妈妈还在家里建了一个专为锡坤实验用的科技工作室 ,取名为“锡坤工作室”。后来,锡坤小升初时,在妈妈的鼓励下,锡坤还去参加了科技特长的考试。

像锡坤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在少数。可是却常常当作“坏孩子”的典型被家长和老师嫌弃,并严加管束。

其实,适当的对孩子进行管理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看看孩子是因为什么“淘气”。

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如果孩子的出发点像锡坤一样,是为了探索事物的“秘密”,就应当对孩子给予鼓励。

至于孩子的行为造成了破坏性的结果,只要给他一些规则教育就可以了,但处理的效果也要有利于激发孩子积极探索的精神。

要知道,“天才”都是很“淘气”的。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5岁时,看到母鸡孵小鸡,他也找了几个鸡蛋,躲在邻家的仓库里,学着母鸡的样,蹲在鸡蛋上孵起小鸡来。看到气球里充了气就会飞上天,就想起了一种叫“沸腾散”的泻药,认为人吃它,肚子里一定也能冒气会上天。于是,他把一大包药让邻居的孩子吃,差点闹出人命。

所以,很多天才不是天生的天才,而只是在慢慢的探索和成长中才变成的,因此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保留他们的“特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允许他们和别人不一样,不要一刀切地剪掉他们的“枝桠”,否则,既使我们的孩子是牛顿,也可能被我们养成牛倌的。

3

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独立自由的人

以前我们的教育,如同复制粘贴式的教育,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学习,然后考上好的大学,最好再考研究生、博士……这好象是最理想的人生模式。

而观看了《零零后》以后,就有观众留言:《零零后》是新兴的时代,也是整个社会在反思的时代。

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那就是:究竟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一位网友说得非常好:培养孩子遇事有自己主见,处世有自己章法,心中有自己目标的能力,这才是对孩子最成功的教育。

简而言之,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独立自由的人!它离不开“尊重”两个字。

好在,零零后遇到了一个尊重个性化的时代,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也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3192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