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星海教育集团董事长陈星海:学习使我走出大山,办好教育是最好的报答

星海教育集团董事长陈星海:学习使我走出大山,办好教育是最好的报答

“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试想,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我或许永远也走不出大巴山。”

如果要素描陈星海的人生轨迹,简单几句话就能说完。出生于1979年,走出大巴山的乡村学校,读大学,然后就业、辞职,再到投身教育行业至今。

陈星海

但如果要聊陈星海与教育的结缘,几乎每一步都是时代发展的投射。从2005年开始,14年来,虽然没有真正走上讲台成为一名老师,但教育一直是他绕不开的情节,“教育让我走出乡村,融入城市,也让我收获安身立命的资本,如今,我想回馈他。”

也许正是机缘巧合,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星海教育集团旗下历经多年筹办的第一所民办K12学校——新川外国语学校正式建成开学,圆了陈星海多年想办一所学校的梦想。

2019年9月,在谋划多年后,刚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星海教育旗下第一所K12学校——新川外国语学校开学了

他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为“弘道养正、兴邦济世”。在他的设想中,教育肩负起让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学校的落成,仿佛天生就带着这个使命,于星海教育集团而言,这也是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最好献礼。”

一个铝饭盒

黄色解放胶鞋、的确良衬衣、瓦房教室、大锅饭……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所刻画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场景,几乎都是陈星海童年时光的复刻版。但最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的,是陪伴了他整整9年的铝饭盒,“正因为有了它,我的温饱问题才得以解决。”

“在那时看来,几乎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一样的。”早上,铝饭盒就是陈星海的米袋,用它装上一天饭量的生米和泡菜,踏着崎岖的山路往学校去;中午,铝饭盒就成了一个小型蒸笼,在里面接上适量的水,放在学校堆砌的灶台上将饭蒸熟。

尽管条件艰苦,但在学习上,陈星海却一点不落下,吃饱了就是学习。“那个时候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甩动着干柏树皮做成的火把,去村上看一场电影”,陈星海回忆,当大家的物质条件都在一条水平线上,也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攀比的时候,攀比学习就是每个人最热衷的一件事。“那个时候,邻居隔得近,谁家小孩考得好,有出息,几乎就成了每个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为了得到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我们那一片的学生都很勤奋,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比如,为了背单词,我当时是把全部单词都抄在手上,随时随地想起来就看看手,背一背,很快单词就记下来了。”

一间破教室

星海学校的起步,是从一间破教室里开始的。

2003年,读了四年软件专业的陈星海毕业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他去到了成都的一家科技公司里做软件,那个时候其实他对做软件的兴趣不大,反而由于大学时期经常做兼职老师的缘故,让他对教育培训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了2005年底,陈星海决定辞去工作,拿着工作两年的积蓄,又在朋友那里借了一点钱,他租下了电子科技大学旁边六九子弟校的一间教室。据他回忆,当时租下的那间教室,到处都是脱落的墙皮,连天花板都垮塌了一半。稍做打整,摆上几张桌子后,2006初,第一所星海学校诞生了。

陈星海在新川外国语学校建设现场

“那个时候的家长,其实已经开始对教育很重视了,再加上经济的发展,生活越来越殷实,这也促使了成都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当时,许多培训机构其实已经初具规模,望子成龙、戴氏、树人、华西英语等,都在成都已经有了多个校区,作为培训行业的后来者,陈星海的挑战不可谓不巨大。

现实也是如此。在2006年星海学校第一学期开班的时候,总共只有8个人报名,语文班3个人,数学班5个人,“最困难的时候,教师的工资都要发不出来了。”从2006年到2008年,整整3年,星海学校的学生人数最高也没有超过200人,人数上不去,盈利也很困难。陈星海还记得,2006年春节,在发完教师工资后,剩下的钱,仅够给自己添置一件棉服,在朋友资助了100元后,他才得以回家过年,过后很多年,陈星海的衣柜都保存着这件衣服,“这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激励,虽然困难,但也从没想过放弃。”

坚持到2008年以后,转机开始出现。那一年,陈星海转变思路,率先在行业里打出办小班的口号,主打6-9人班和5-8人班,甚至喊出一对一的口号,用这样的方式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这种方式在当时所有的培训机构中都是没有的。”精品化小班的培训模式得到了当时一大批家长认可,学校的人数开始慢慢多起来,同时,随着班上的学生拿出了成绩,让星海教育的品牌得到了市场的考验,学校的境况开始慢慢好转起来。

如此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从培训学校起步,星海教育集团已经形成了0-22岁的全教育链,办起了幼儿园、中小学、高校、和培训学校,培训板块已经拥有了23个校区,上万名学生,成为稳居成都培训前五的行业龙头。“现在回想起来,能够坚持下来,完全都是凭着一股对这个行业、对成都教育的一股执念……我们内心都很坚定的,毕竟整个社会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经济在强大,成都教育环境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坚信星海教育也会越来越好。”

一所新学校

在培训学校进入稳定运转之后,建一所学校,就成了陈星海的终极梦想。2019年9月,在谋划多年后,刚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星海教育旗下第一所K12学校——新川外国语学校开学了。

“办培训班其实变现更快,也比办学校更赚钱,办学校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要很多很多年以后才会停止烧钱。再加上学校每年都严格控制招生人数,我并不指望靠学校赚钱。”那为什么要选一条明显更难走的路呢?陈星海丝毫不回避和掩饰自己心里的想法,“办学校更多是弥补小时候的遗憾,完成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是对教育的一种回馈,我们那一代的许多人都是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我特别相信这个道理。”

陈星海在新川外国语学校建设现场

于是从拿地到修建,从组建校长团队到参加教师培训,他几乎事无巨细地参与到学校筹备的每一个环节,许多方案都由他自己亲手修改,“成都教育在进步,学校也需要进步,我们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学生,所以我希望这是一个能够为未来而教的学校。”

在这所新学校的打造上,很多地方都再次体现出陈星海对教育一贯的偏执。比如,他不顾董事会的反对,不计成本地投入,坚持每一处目之所及的建筑都用实木打造,“除了环保健康,也是培养学生大气格局的一种方式。”。他坚持要在食堂里安装吊灯、规划独立水井,给学生最好的就餐环境。在新川,他要求教学楼都要有一张世界地图,要让学生“开眼看世界”。他斥重金给每间教室配备智慧教学系统,希望实现学校“为未来而教”的愿景。学校原本打算在校园里树一尊张载的雕像,就在开学前一天,他还是否定了这个提议,而是选择在校园里树立三束青蒿的塑像,以此向发现“青蒿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致敬。

新川外国语学校内三束青蒿的塑像

在新川外国语学校,学校正大门直对的综合楼一楼大厅里,陈星海还特别设计了“教育为公”四个大字,他说,这是他赋予新川这所学校的时代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公办学校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作用更大,民办学校是后来才慢慢加入其中,现在,民办学校的蓬勃发展不仅可以弥补公办教育的一些弱势和不足,更能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陈星海希望,新川能够承载起“兴邦济世”的责任,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去引领时代的进步,以教育之所得,回报时代之馈赠。

红星新闻记者 陈兴隆 蒋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0640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