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近些年来,中国一直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而在美元面临信用危机之际,人民币更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英国央行行长甚至公开呼吁各国用人民币结算,可见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正得到认可。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同中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已经达到38个,这就不难解释8月份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突然上涨至3年半新高这一情况了……
这2年来,美元霸权被滥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越来越多国家对美元霸权感到不满,因此包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国家在内,都在通过抛售美债、增持黄金的方式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9月18日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中国再次减持美债,规模减少22亿美元(约合156亿元人民币)至1.1103万亿美元,创下2年半以来新低。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6月自今年5月,中国累计抛售了810亿美元的美债,而到今年6月,中国已经不再是美债的第一大持有国。
7月份的数据显示,在美债前10大海外买家中,包括中国在内共有8个国家和地区保持抛售的趋势,8大买家累计抛售了53亿美元的美债,中国则已经占这一抛售量逾4成。可见,包括中国在内,美债主要的海外买家对持有美债的兴趣正在减少。
不过,美国对此却似乎仍一无所知。瑞士信贷此前预计,在2019年底前美国还将发行8000亿美元规模的新债,另外还打算明年发行50年期甚至100年期的债券。然而,不止其海外买家对此没有兴趣,就连美国华尔街对此都不太看好。
这一切都源于对美国偿债能力的怀疑。而在对美元信用存疑的情况下,各国纷纷转向欧元及人民币。英国央行行长卡尼此前曾公开呼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并推荐使用人民币。事实上,英国央行并非说说而已,早在2013年英国央行就曾同中国央行签订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的本币互换协议,2018年底2国又续签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00亿英镑的本币互换协议。
除了英国央行之外,包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尼、阿根廷、新加坡、新西兰、欧元区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机构也都与中国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统计显示,中国央行已经同38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机构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到3.6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有29份协议仍有效,总金额为3.41万亿元人民币。
本币互换协议不只能促进双边贸易,而且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在多国抛售美债、对人民币越来越感兴趣的情况下,近期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加速。SWIFT(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近期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8月份人民币的支付份额从1.81%上升至2.22%,创下2016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再次成为全球第五大活跃的货币。
SWIFT还称,今年8月份全球其他所有支付货币的价值环比下降了5.92%,唯独人民币表现"一枝独秀",与7月份相比上涨了15.27%。分析认为,在美元信用面临考验、德国和日本债券陷入负收益率的"泥潭"之后,海外机构接纳人民币的意愿正在加强,这将有助于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
【精彩内容不够看,更多猛料等你赞!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轻松get最新最快最有趣的追踪报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9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