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前主席,我们共同深信联储及其主席必须被准予独立运作,实现经济最大利益,免于短期政治压力;尤其是,免于遭受因政治理由而被罢免或降职的威胁。”“至关重要的是,让美联储保有基于最佳国家利益作决策的能力,而不是谋求政治小团体的利益。”
上个月四位前美联储主席沃克尔、格林斯潘、伯南克、耶伦在《华尔街日报》发表联合声明,呼吁让美联储保持独立性。很少有人真的理解,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因为在大部分人的传统认知里,都认为美联储是全球央行中最特别的一个,是私人所有的,而不是归美国政府管理的,美联储是独立于美国政府之外运行的。
在某种意义上,上面这句话还是对的。但今天的美联储和过去的美联储已经不同了,美联储的独立性已经逐渐丧失了。
这也是四位前美联储主席发表联合声明的原因,美联储已经走到了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
一、美联储的成立:19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物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为美联储,是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于1913年12月23日成立的。美联储的核心管理机构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在美联储之前,美国政府曾经短暂成立过两家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
美国第一银行1791年成立于费城,最初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了帮助美国各州发行债券,以逐步偿还独立战争时期累积的债务,并为美国财政部服务而新建的银行。
但由于美国第一银行70%的股权属于外国人,很多美国人担心欧洲金融家族用它控制美国,加之市场担心其会相对其他私人银行具有政策优势,美国国会只批准第一银行经营20年,1811年到期后就只能被迫关闭。
美国第二银行成立于1816年,命运与第一银行类似,国会只批准了20年的经营期限,由于其他银行对其地位的强烈反对,1836年到期后也没有能够得到国会的审批,被迫关闭。
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虽然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但在当时却是全国性的银行,其他商业银行都是州内银行,而且它是唯一一个为美国财政部提供服务的银行,拥有财政部的所有存款。
之后的70多年里,美国政府没有再试图建立一个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中央银行的弊端也不断暴露出来。
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美国都发生过由于挤兑造成银行大规模倒闭的金融危机。尤其是1893年的金融危机,美国有超过500家银行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的不断发生让美国人意识到,需要有一个中央银行监管金融市场。1907年的金融危机结束后,美国参议员尼尔森·奥尔德里奇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教训。
奥尔德里奇对欧美金融市场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起草了被称为《奥尔德里奇计划》的提案,主张美国应该效仿欧洲国家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中央银行可以向被挤兑的银行提供紧急贷款,稳定金融市场信心。
在《奥尔德里奇计划》基础上,参议员欧文和众议员格拉斯在1913年起草了《联邦储备法案》并获得国会通过。
《奥尔德里奇计划》把美联储完全定性为一个私人机构,而《联邦储备法案》把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定性为联邦政府机构,但12家联邦储备银行是更接近于私人部门的非营利性机构。
美联储采用联邦政府机构加非营利性机构的双重组织结构,避免了货币政策完全集中在联邦政府手里。
虽然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部分,但12家联邦储备银行是非营利性私营组织。联邦储备银行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与联邦储备局一起承担美国中央银行的公共职能。
二、美联储辉煌的顶点:格林斯潘神话
艾伦·格林斯潘,是美国第13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87-2006),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在他的美联储主席任期内,格林斯潘被称为全球的“经济沙皇”、“美元总统”,比美国总统更受人尊重。当时全世界都认为,不管谁当美国总统,有格林斯潘在,美国经济就不会有问题。
格林斯潘一上任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1987年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后,格林斯潘及时放松银根,力挽狂澜,拉回了美国经济的航向。
此后格林斯潘屡屡力挽狂澜,1994年他不断调高利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他3次降低利率,使美国免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并且遏制住危机的蔓延。一次次的辉煌让格林斯潘被媒体称为“ 金融之神”。
格林斯潘任期内美国经济尽管也出现过几次轻微的衰退,但始终没有出现过大的危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他成功地化解了多次危机,包括一次股市崩溃、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两次经济衰退、若干企业丑闻以及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造成的股市动荡,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增长周期。
(美国道琼斯指数1900-2004年,格林斯潘任期内美国股市表现最好)
格林斯潘与美联储互相成就,在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的独立性也到达了顶点,格林斯潘经历了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四任总统,没有哪个总统会对美联储决策说三道四。
格林斯潘在美联储主席的位子上坐了20年。但从格林斯潘后,美联储的主席们没有超过2届的。伯南克(2006-2014)、耶伦(2014-2018)、鲍威尔(2018-),美联储主席们走马灯似地换人,而公众也不再像格林斯潘时代那样对美联储主席有足够耐心了。
格林斯潘也有责任。2006年初从美联储主席卸任时,格林斯潘还是神一样的人,人们称赞他带领美国渡过了多次经济险滩;但4年后,格林斯潘昔日的政策却受到了空前抨击,人们指责他要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负责。
三、美联储独立性的丧失:2008年金融危机的结果
在2010年美国国会“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委员会主席安热利代斯指责84岁的格林斯潘说,危机之所以爆发,格林斯潘和美联储未能有效监管问题信贷是一个重要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导火索是美国房市泡沫及其引爆的次贷危机。而危机的根源,一是美联储的过低利率政策,二是美国金融企业的过度借贷,格林斯潘显然都有责任。
在格林斯潘之后,美国政府对美联储的干预明显加强。
伯南克时期,美国政府就想加大对美联储的审计力度。伯南克多次发言称而一旦市场认为美联储中立性受损,将会引发对未来通胀的担忧,推高长期利率并影响金融稳定。
耶伦时期,美国国会还通过了一个迫使美联储遵循一个机械性的规则来制定利率的法案。耶伦批评这种干预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方案太过分,因为美联储的宗旨就是非党派的,如果保住美联储的独立性,美国经济会更好。
尤其是特朗普自上任以来,频频打破美国总统避免公开评论美联储政策的传统。
特朗普通过各种渠道对美联储“喊话”次数接近20次,并多次表达了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工作的不满,要求降息甚至“建议”由欧央行行长德拉吉来掌管货币政策。
例如:
2018年11月20日特朗普告诉记者表示美联储是个“问题”,他“希望美联储降低利率。”
2018年12月21日有报道称,特朗普讨论过要撤换鲍威尔,因为美联储加息,使得股市下跌,特朗普对鲍威尔非常不满。
2019年6月14日特朗普在接受ABC新闻采访时说,如果美联储在2018年没有加息这么多,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至少高出1.5个百分点”。“鲍威尔是我选的,但我完全不同意他的看法。”
2019年6月20日,在再次暗示可能撤掉鲍威尔的主席职位之后,特朗普说他预计鲍威尔将下调利率。“他本该早点这样做”。
2019年7月19日特朗普发布推特 ,“由于美联储的错误思维过程,我们支付的利率远高于那些在经济上与我们无法匹敌的国家”。
-------------------------
实际上,如今调控美国经济、牵动全球资本市场的那支手看起来已经不像是美联储了,特朗普的推特似乎更有影响力。而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对于全世界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一顿分析猛如虎,涨跌全看特朗普。特朗普的推特比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发言对金融市场影响更直接。摩根大通甚至创设了“特朗普指数”来追踪市场的波动性。
1907年美国金融危机催生了美联储的创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又使得美联储丧失了独立性。成也金融危机,败也金融危机,美国公众和政治领袖都对美联储是否能有效监管金融市场产生了怀疑。
有趣的是,美国的近两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耶伦在卸任后都去了与白宫和美联储大楼相隔只有几个街区的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担任研究员,继续就经济和货币问题发表政策意见。伯南克和耶伦可能都觉得在布鲁金斯学会比在美联储大楼里更加独立吧。
四、美联储独立性为何重要?
美联储的“独立性”是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基础。世界货币要求具有外汇储备、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三大职能,要成为“世界货币”,币值必须保持稳定,如果币值出现严重贬值,或者波动太大,都无法履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美国的超强国力和最强大的金融市场,是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硬件基础,而美联储的“独立性”确保了美元的币值稳定,是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软件基础,这两者在支撑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中缺一不可。
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使得美联储实际成为“超级央行”,是全球货币政策的主导者,美联储的政策会影响各国央行的操作,美国也利用其美元霸权地位薅了全世界的羊毛。
如果美联储丧失独立性,将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影响。
1、全球储备货币将更加多元化
目前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已经从世纪初的高点70%降低到60%。如果美联储丧失独立性,引发美国通货膨胀。那么各国储备货币中,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的比重肯定会上升。其他货币也会抓紧机会扩大自己的份额。
(2019年第一季度国际储备货币份额)
2、全球金融市场将更加动荡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非常不稳定,动不动大涨大跌,美联储独立性丧失是重要的原因。一旦美联储无法作为全球超级央行来稳定世界金融市场,全球金融市场的宽幅波动将成为常态。这对世界经济增长非常不利。
3、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需要重构
协调各国货币政策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主要作用,在现有秩序下,全球主要国家的央行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在防止货币竞争性贬值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如果美联储被美国政治利益绑架,无法继续保持超级央行的独立性,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将非常困难。这就势必需要重新构建能够维持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各国都能接受的协调机制。
美联储独立性的丧失,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前我国的GDP已经达到13.6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20.5万亿美元,占到世界GDP的15.85%,但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份额仅为1.95%,而美元则占到62%。
如果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份额达到与中国GDP占世界比例相当的份额,那么中国经济将极大受益于此。
---------------------
上林院:杨飞,经济学博士,高校教师,关注财经事件与产业经济发展。一家之言,井底观天。公众号:“产业经济观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9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