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隋炀帝为什么宁可困死江都也不回老家?有深层次的原因

隋炀帝为什么宁可困死江都也不回老家?有深层次的原因

隋朝是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仅仅存在了38年的时间。在历史上,隋朝的贡献可是不小的。单单从大运河来说都是如此,隋朝的大运河无疑是让后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毕竟大运河的建立,开启了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在唐朝宋朝得到了应用。

不过后人对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很排斥的,甚至是认为隋朝修建大运河导致了隋朝走向灭亡。隋炀帝在历史上是一位昏君,也正因如此,后人对隋炀帝肯定是不陌生的。小说隋唐演义的出现,让人们对隋唐这段历史变得熟知。

于三国演义一样,隋唐演义的出现同样对隋唐时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朝是承接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不可否认的是,隋文帝的出现让天下百姓结束了乱世,其后隋文帝开启了开皇之治。

到了隋炀帝继位之后,隋炀帝开始整修北方的长城,同时挖掘长堑,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突厥。即使是在唐朝时期,突厥也是威胁中原王朝的。开皇之治的出现让隋朝走向了强大,同时隋文帝在治理朝政方面也是非常厉害的。

隋文帝意识到了自己是关陇集团的人,同时又要防止边疆少数民族的入侵,于是隋文帝构建了以都城为中心,其次以国家级粮仓、行宫为据点的点、线防御体系,这样一来隋朝无论是在灾荒还是在战乱年代,都不会被粮食所困扰。

隋朝这样的做法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印证,当时隋朝的粮仓在唐朝时期仍然能够使用,甚至是出现了可以吃的粮食。由此大量的物资被朝廷把持,哪怕反叛者占据州郡,这只是一个空壳而已。后来隋朝一个强大的对手出现了,就是突厥。

突厥的出现让隋朝感到了威胁。长孙晟北上离间突厥内部,分裂为东、西突厥,此时突厥开始走弱。突厥的威胁结束了,另一个威胁出现了,就是高句丽,众所周知的是,隋炀帝在位期间,三征高句丽。这让隋朝走向了灭亡。

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低,那么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肯定是其中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高句丽派使者来到隋朝的时候,高句丽的使者警示了突厥的用心。就是突厥可能是“假”臣服于隋朝。突厥表面上对隋朝“恭顺”,其实内心很有想法。

大业十一年八月,这时候的隋炀帝经历了三次虎头蛇尾的辽东征伐,此时的隋朝已经出现问题了。也就是在这时候,突厥开始起兵。幸好下嫁突厥的“义成公主”派出使者告知变故,隋炀帝的出征队伍才没有与突厥交锋,否则隋炀帝能不能到雁门关都是未知数。

这次突袭围困之后的几个月后,隋炀帝就离开了长安。隋炀帝沿着运河一路直奔江都宫,也就是在这里,隋炀帝结束了他的一生。隋炀帝离开长安之后,整个北方的局势发生了改变,突厥开始虎视眈眈。这时候的突厥彻底的消灭了围绕隋炀帝本人的正统朝廷和禁军的威慑力。

那么隋炀帝在被杀死前,为何不选择回他的老家呢?这里面可大有文章,就是当时隋朝的情况已经很差了,同时各个“反隋”的起义军抱上了大腿,就是东突厥的出现。到了这个阶段,隋炀帝已经无力回天了。这时候整个返回长安的路上,全部都是反贼。

即使是隋炀帝能够开启回程,调动大军的情况下,隋朝也无力回天了。在这时候,隋朝恐怕连大军的后勤补给都供应不了。大量的反隋势力不断出现,不可能让隋朝的大军有所作为。即使是后来李渊起兵,对突厥也是臣服的,不过是表面上的臣服。

《长短经》卷4《霸图》记载“秋七月,唐公将西图长安,仗白旗,誓众于太原之野。”这里说的“白旗”实际上是昭示对突厥的臣服,不过这种臣服是掩耳盗铃的。通过这样的记载来看,即使是李渊起兵,也没有逃出突厥人的手掌心。

《资治通鉴》卷184对此记载为“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李)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也就是李渊并不是真正的想要臣服突厥,而是为了稳定后方。那么由此可见,隋炀帝没有回老家,就是怕突厥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8141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