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显得高大上、科技感十足的卫星发射,在现在的中国已经如同家常便饭一般的寻常。最近,我国在两周内先后进行了四次卫星发射任务并取得圆满成功,涉及的卫星种类涵盖资源卫星、技术测试卫星、视频卫星和导航卫星。本月以来进行的卫星发射任务分别是:9月12日,长征4B运载火箭搭载资源卫星和金牛座太阳帆测试卫星发射成功;9月19日,长征11号运载火箭搭载"珠海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9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第47、48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入轨;9月25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搭载云海一号02星发射升空。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航天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每年的航天发射次数。2018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34次位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发射次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国首次航天发射任务是1970年4月24日进行的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任务,作为我国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卫星赢得了空前瞩目,曾经引发万人空巷去田野里观看卫星飞行的盛况。如今我国航天发射频率已居世界前列,一般的卫星发射已经难以引发全民关注的盛况了。
其实我国近年来航天发射任务增加是因为"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进程的加快,这一任务预计将在明年完成。众所周知,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始于1994年,根据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我国的国情,科研人员决定按照北斗一号试验系统、北斗二号区域导航系统和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顺序来建设我国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根据原定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也就是明年,把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建设成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研制始于2009年,当时我国的北斗二号还尚未实现亚太地区组网。在北斗三号卫星研制期间,因为政治原因外方厂家在2014年时突然通知其关键零件行波管放大器断货。但科研人员迅速启用备份多年的国产零件后外国厂商不但主动提出重新提供零件甚至还主动将价格降低了一半。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北斗三号卫星部件国产化率已经达到100%。
技术上追求独立自主,而北斗卫星的使用则面向世界敞开胸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要和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洲伽利略实现互相兼容。就在本月月初,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已经确定并入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双方还签订了《俄中和平使用北斗和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的合作协定》。目前中俄双方已经完成了系统兼容试验,预计格洛纳斯系统与北斗完成合并后将会使北斗导航星座的可用卫星数量至少达到50颗。
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未来北斗系统不但可以为各型交通工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还将在农业、物流、城市规划领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7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