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遍地的今天,好多人总觉得生活在当代真的是太“辛苦”了,靠薄弱的意志力要去抵挡那么多美食的诱惑,一不小心体重秤就爆表了。
很多人总是在假想,若是能穿越回古代一段时间,和古人一起吃纯天然绿色食品,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肉的诱惑,估计减肥大业就指日可待了。
明离子在自己提醒一句:
穿越有风险,减肥需谨慎,倘若不小心穿越到了唐朝,那不涨几十来斤膘你是回不来的。
唐朝宴会
唐朝以胖为美是有原因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古代,想要以胖为美,那可是需要实力的。
而唐朝时期的华夏大地,确实具备这种实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唐朝人对各种肉类的喜爱。
受胡族影响,偏爱羊肉
如果让唐朝的人们给最喜爱的食物排名,那么羊肉肯定排在第一位。
羊肉
受胡族风俗习惯影响,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北朝人便对羊肉情有独钟了,以至于南朝人讽刺北朝人“腥膻”,说的就是北方人爱吃羊肉,而北朝人当然也不示弱,讽刺南朝人爱吃生鱼,这在后面会说到。
不过由此可见,那个时代是地域黑重灾区。
《唐六典》中有一段记载每个月给亲王府供应的食品清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米面和肉类的配比:
“每月羊肉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二十头……每日白米二升,粳米、粱米一斗五升,粉一升……”
可见,米面食在唐朝贵族的食谱中最多能和肉类打个平手,而羊肉,居然是按每个月20只配发,占了所有肉类的大部分,而猪肉却只有区区60斤,要知道这是整个王府所有人的食物供给,这又是为什么呢?
不喜欢猪肉,因为唐朝人已有了预防三高的意识
猪肉相比羊肉,确实少腥膻,而且味道更香,但唐朝人却觉得猪肉并不是啥好东西,因为以胖为美的唐朝,已经尝到了“三高”的危害。
杜牧就在一个死去好友的墓志铭里委婉的提到了墓主人的死因:
“(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壮风气,嗜者必病风。”
这个“病风”,其实就是指的高血压。
猪肉虽好吃,但能导致高血压,让人难受,以至于到了五代时期,一个叫李载仁的官员,最不喜欢猪肉,看到部下打架,怒不可赦,惩罚的方法是从厨房拿来两大块煮好的猪肉,让俩人当场吃完,并威胁到:
如果下次还打架,就让你们吃加酥的猪肉。
唐朝人的餐桌
这不就是锅包肉么?这么惩治下属还不得乱了套,李大人我又打架了,赶紧用锅包肉惩罚我吧!
对牛肉的态度,表明了大唐骨子里依旧是农耕文明
被胡族影响的再深,大唐骨子里也是农耕文明,这在唐人对待牛肉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虽然没有宋朝明确立法不得宰杀耕牛食用,但唐朝人对于人们杀牛者的态度,却可以在他们当时的文献中看得出来。
《太平广记》中就记录了很多因为吃牛杀牛遭报应的事情,比如有个叫王云略的人,以杀牛为生,有一日他闲着没事,将杀牛刀插入一头牛的牛眼,牛当场毙命,结果王云略第二天莫名其妙的双眼喷血,场面十分可怖。
唐朝人普遍不喜宰杀耕牛
《大慈恩寺志》中也记录了一则故事,有一个小官儿酷爱吃牛头肉,结果有一天脚丫子烂了,一直觉得爱吃牛头不该是头烂吗?惩罚逻辑确实很新奇。
北方爱吃羊肉,南方则酷爱吃鱼
一直都觉得“鲜”这个字非常神奇,简直一个字概括唐朝时期南北双方的最爱肉食。
南方水系发达,自然鱼肉资源丰富,南方人爱吃鱼的传统至今依旧,已经保持了几千年了。
鱼肉
《唐会要》里就有如此记载:
“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
可以概括为“南鱼北肉”。
日本人的生鱼片可能源自我国南方
南方人最有特色的吃鱼法当属“脍”了。
所谓的“脍”,就是将鲜肉尤其是新鲜的鱼切成薄片或者细丝,然后蘸着佐料直接生吃。
生鱼片
《西阳杂俎》中就记载了一个非常善于切鱼片的人,切的时候不仅姿态优美,而且切出来的鱼片薄如羽翼,鱼丝也细如丝缕。
只可惜这门手艺让日本料理继承了过去,看来对于吃的讲究,当代中国人还是不如唐朝的吃货们啊。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62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