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总喜欢发脾气打人?这其实是成长的信号

孩子总喜欢发脾气打人?这其实是成长的信号

3岁半的贝贝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坐在滑梯边上的一块儿小空地上,这块小空地是贝贝时常坐着玩儿的地方。

看到有人“抢占”了他的地盘儿,贝贝跑过去让小女孩让开,可是小女孩不肯。

贝贝生气了,在小女孩脸上狠狠地咬了一口。小女孩儿本来坐得好好地,莫名其妙被人狠狠咬了一口,立刻委屈地哇哇大哭起来。

这件事自然牵动了老师和双方家长。

“再怎么生气,也不能上来就咬人哪!”贝贝妈妈一边跟小女孩的父母道歉,一边批评自家孩子:“你这么下去,没有小朋友愿跟你玩了。”

对于上了幼儿园的孩子来讲,类似的冲突并不少见。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常会让家长很操心,甚至觉得这些是暴力的,不礼貌的行为,需要管教、制止。

孩子是不是生性就爱打人?未来会不会成为问题儿童?应该如何应对他打人的行为呢?

在我们恰当地回应孩子攻击性行为之前,有一个问题很关键: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我们认为的对挫折直接或间接的反应,第二是个体活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攻击性对于人类来讲,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当一个小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们饿了,渴了,冷了,热了,不舒服了,都会用吮吸、抓挠乳房、用力咬乳头、哭泣、尖叫、用力拍打等等方式来表达攻击性。而这样的攻击性表达,也是小婴儿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必备的能力。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不同的阶段,他们总会有一些“关键性”的需求。

比如,2、3岁的宝宝逐渐进入人生中的第一个反抗期。他们渐渐离开妈妈怀抱想要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这个时候,对于“物品归属权”以及“这事我能不能做主”非常敏感。

此时,为了满足需求,也会用攻击性的行为来争取权益或表达需求。所以,我们也会发现,上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冲突特别多,一会某某抢了别人的玩具,一会谁和谁又打了起来。

贝贝也正是处在归属权的敏感期。在他的小脑袋里,认为自己经常玩儿的地方,就是他的地盘,别人坐在这里,就是抢了他的地盘儿。所以,他用“咬”了一口这种攻击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

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的行为?

孩子用“攻击”的方式试探现实的边界

孩子会因为抢玩具、抢地盘攻击别人,这其实是在试探自己和别人的边界,因为“我需要”,所以,得不到的时候,我就要“攻击”。但是,当这种攻击性伤害到了其他人的时候,便触碰了现实的边界和底线。

比如,有些小宝宝咬妈妈的乳头,妈妈抱着的时候打妈妈,这个时候,当妈妈告诉他很疼,不可以的时候,宝宝会试图控制自己,不真的用力气,假装咬妈妈,他也在试探妈妈的边界在哪儿。

所以,孩子的很多攻击性行为,无非是在学习怎么与他人打交道而已。

攻击是对亲密的表达

4岁半的陶陶活泼好动,惹人喜爱。但就是有一点不好,他特别喜欢打人。比如,新认识的小朋友,他不是礼貌地去打招呼,而是上去就拍人家头一下。在幼儿园也是一样,总是打这个一下,打那个一下。

很多时候,父母会觉得,这孩子怎么从小就这么暴力,长大还了得,所以,也不由得会指责批评孩子。而实际上,大多数时候,孩子打人是没有恶意的,可能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关系,他以为打一下,彼此就能熟识了,可是没想到却会招来别人反感和指责。

孩子之所以屡教不改,有些时候,他们的困境可能在于并没有学习到新的,建立关系的方式,所以,批评指责只能增加孩子的焦虑和无助,反而会助长他们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是力量的体现

如果我们留意观察4、5岁小男孩的游戏,会发现大多是打仗的游戏。即便是原本可以安安静静坐下来玩的积木,也会被他们玩成两军对垒,打打杀杀的场面。男孩子到了这个阶段,会进入到心理学上叫做“战斗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男孩子通常比较好斗,攻击性较强。再加上小孩子语言发展并不充分,在同伴相处的过程中,有时也会说着说着就打起来了。

攻击,好斗是力量的体现,特别对于男孩子来讲,这种攻击性也关乎孩子未来竞争力的发展。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对于他们的力量给予鼓励,另外,就是引导他们把这种肢体上的力量的战斗引导到动脑想办法的策略性的竞争。

孩子有攻击性,其实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

获得父母的关注,与父母建立情感连接,是孩子本能的需要。一个从小被父母忽视的孩子,有可能通过打人等攻击性的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

乐乐的行为就比较典型。在游乐场所,他总是把玩具乱扔,而且故意要扔到其他小朋友身上,经常惹得小朋友哭闹,或者小朋友的父母上来制止。只有这个时候,在一旁玩手机或打电话的爸妈才会留意到乐乐,爸妈过来的时候,亢奋的乐乐也会随之安静下来。

当他们发现,自己攻击了其他小朋友之后,可以获得父母的关注,于是,就会学习到这种方式,长此以往,甚至会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人际模式。

如何正确回应孩子的攻击性?

对待孩子的攻击性,如果父母是指责和批评的态度,甚至给孩子贴上打人咬人的标签,孩子要么认同这个标签,攻击性行为越来越多;还有一种可能是,被坏孩子的标签吓住了,形成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攻击。

被压抑的攻击性待孩子成年后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暴力行为,自我否定,自卑,自我伤害,甚至犯罪行为等等。这些都是童年,甚至婴儿期的攻击性没有被很好转化的结果。

孩子的攻击性只有被抱持和接纳,才能够转化

转化攻击性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抱持和接纳孩子的攻击性。比如,小婴儿的哭闹、咬乳头,可能是因为身体的不适或者是该换尿布了。此时,父母如果可以敏锐觉察到孩子的不舒服,及时帮助他们缓解不舒服,并且共情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攻击性表达被抱持住了,便可以很快安静下来。

贝贝咬了小朋友一口,这个行为固然不对,但是,他所表达出来的攻击性依然需要被抱持。妈妈可以对贝贝说“妈妈理解你,因为贝贝经常坐在那个地方玩儿,所以,你觉得那个地方应该是属于自己的,当另外一个小朋友坐在了那里,就像是没有经过自己的允许抢了自己的东西一样,所以,贝贝觉得很生气,要去把自己的地盘儿夺回来对吗?

这是与孩子沟通的第一步,这种抱持也是和孩子的认知及情绪建立连接,承认他情绪的合理性,也是转化孩子攻击性的基础。

给孩子一个清晰的边界

好的教育就是要给孩子一个清晰的边界,把攻击性行为转化成更为积极建设性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还拿贝贝的例子来说,父母在共情了孩子的基础上,要明确告诉孩子,有需求可以表达,也可以和小朋友商量,但咬人是不对的行为。还可以启发孩子换位思考,如果是别的小朋友咬了你,或者是打了你,你会不会疼?会不会很伤心?

除此之外,还可以近一步引导孩子学习分享,“贝贝坐在这里玩儿很快乐,现在有其他小朋友也来一起玩,一份快乐变成了两份,是不是也挺好的。”当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一定完全可以理解父母的话,但是,按照这个大方向来引导,一定可以把孩子的攻击性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从“战斗”到“策略”是攻击的转化与升级

随着男孩子年龄的增长,纯粹的肢体斗争,对他们来说并不足以体现内在的力量,其实他们内心更渴望的是包含着策略、冒险、热情、和成就的竞争。所以,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有意识地启发孩子的这个部分。

比如:曾经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一位妈妈带两个男孩游戏的经验。她说,在户外游戏中很喜欢给孩子们加一个挑战的任务,比如告诉他们:“我觉得敌情有变,小布朗维尼熊似乎有新的布局,我们怎么办?”往往这么一句话就会让孩子们立刻从亢奋变得专注,因为他们的战斗力更高阶,斗争形势也更高级了!

婴儿在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具备了攻击性,并伴随人的一生。作为父母,用怎样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攻击性,用怎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攻击性,将对孩子一生发展影响重大。愿每一个爱孩子的父母都能与孩子的攻击性和谐共处。

搜索微信号 13027279630 进“父母世界-学习群”,和2000妈妈一起学习育儿知识,交流育儿心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5853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