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0-3岁孩子为什么“打人”,父母管得不对才是大问题

0-3岁孩子为什么“打人”,父母管得不对才是大问题



很多宝爸宝妈从6个月起就会观察到宝宝爱动手、揪头发,咬人、打人等行为,实在不知道怎么管。对他讲道理吧?听不懂。认真起来吧?他也不是故意的。对于0-3岁宝宝而言,我们不能用“打人”这个词进行“道德评判”,在0-3岁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经常出现打人、推人、咬人的情况,这都不是问题,爸妈的引导才是大问题。

今天的父母课堂,我们将分析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并且在孩子有攻击行为时,态度坚定地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打好「预防针」。

一、0-3岁宝宝为什么爱打人?

1、大运动在发展

0 至 3 岁的婴儿期是身体动作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学会了随意地独立性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可以说,手是宝宝的第一个玩具。当他发现可以用自己小手的力量来摆弄物体时,就表现为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或摔打东西等现象。

年龄越小,宝宝爱扔东西、咬人越可能是大动作发展的表现。一两岁的孩子意识不到“打人”会“伤害”别人,他们常常怀有一种玩的心理去试探自己的行为能力,同时试探对方的反应。他们也还没有建立同理心,他们认识不到别人哭了便是难过或者不舒服,并且这个难过和不舒服是由自己引起的。

他只是以不断重复的动作以及大人的反应作为乐趣。比如,大人被他揪头发,扯的很疼,叫出声来,他不明白你表达的是痛苦,还觉得你很有趣。或者,他反复的摔东西只是为了听响,他觉得自己的小手竟然能造成这样的结果,觉得很有意思。

2、练习新的技能

0-3岁的孩子尤其喜欢重复,因为重复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时候,孩子重复一些行为,只是为了不断地学习——尽管其中一些行为是令成人感到不舒服的。一项经典的研究正是让两个刚会走路的双胞胎,一个每天练习15分钟,一个不加练习。10天的练习后,每天训练的婴儿明显走得更稳。

例如1岁的孩子获得了平衡能力后,会逐渐开始包括横步走、后退走、绕圈走、单脚走、脚尖走等自发运动。这些运动是孩子在没有明确指导和外在动作模型的条件下出现的,是孩子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

再例如孩子可能喜欢不停地敲打东西:在家里敲打能见到的一切事物,从安全的泡沫塑料到玩具,到不安全的瓷器和玻璃器皿,甚至是令人耳膜难受的不锈钢制品等。实际上,这只是孩子在不断练习用手握住工具后进行『敲打』的技能。

3、特殊的交往方式

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宝宝就开始了他的模仿。模仿是0-3岁的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过程。有时我们看到熟悉的小宝宝、可爱的小宝宝,我们会上前抚摸他,拍拍他。孩子也跟我们学这样的交往方式,但是他还掌握不好力度,于是就变成了“打”。

所以,宝宝的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根本就不是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为看上去像是打架,而且不懂得轻重。

4、环境影响

孩子的行为都是习得的,尤其从接触的环境。有一些情况是我们教会了宝宝打人。比如宝宝不小心撞到了桌角,哭了。爷爷奶奶或阿姨就赶紧过去抱住宝宝,并用手拍打着桌角说:“打它,打它,谁让它撞到了我们宝宝”。然后转过头来安慰宝宝:“宝宝不哭了,是桌角不好,我打它了!”这样,不知不觉中,宝宝就会觉得谁弄痛了我,或是其他事都要用“打”来解决了。

还有是动画片不良画面的影响,不仅教给宝宝攻击性的行为方式,而且使宝宝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每天看这样的动画片,他就觉得攻击行为是合理的。因为动画片的主角就是这样做的啊。所以,我们要让孩子远离这样的影响。

父母该怎么应对

1、冷处理

千万不要孩子打我们的时候,嘴上说“宝宝,你不能打人”,但表情上却是高兴的、很享受这样的互动。这是很不正确的。因为我们这样的表现,会让孩子错误地以为自己“打人”的行为原来是可以得到关注,让父母和我进行互动的方式。

这这往往给孩子传达混乱信息,让他们感到困惑,没法区分打人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有可能会从我们的表情中判断这样做是被支持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正在打人,父母要冷静下来,不要大呼大叫,也不能完全忽视。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立刻坚决地制止。态度要坚定,家长可以握住孩子的手,带他离开「打人现场」,同时轻轻对孩子说“不可以打”,这样就可以了。日久天长,在每次的重复中,孩子就逐渐学习到了。

2、重视道歉的过程

道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做错不怕,但需要学会道歉。

例如,我们可以等待孩子平静下来后,对他说:“你看,一一被你打痛了,我们可以去说对不起嘛?”这是陈述事实,然后可以把焦点转移到他的行为对对方形成的后果。“你看一一,他很难过,因为你打他了。我们该怎么做让他开心起来呢?”然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和那个孩子握手或者拥抱,鼓励孩子道歉。这个过程本身不仅能培养了孩子的社会能力,而且让孩子学会如何表达友好。

3、引导宝宝表达情绪

1岁前孩子打人大多是不经意的,所以我们也只需要用一两句简单的话告诉他这不可以,然后用其它东西转移注意力就好。比如当孩子打我们、扯我们头发的时候,给他一个玩具,让他的手有事可做。或者当孩子喜欢“练习”手臂挥动的动作时,给他一个软垫。或者给孩子其它的东西玩、去看看窗外、去楼下转转等。

1岁之后,就需要我们一些合适的引导了,让他们有个正确的途径去把一些负面的情绪排解掉。可以先帮孩子把情绪说出来,帮助孩子学习以一种健康的、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找到合理的可替代的表达方式。

当孩子打人时,我们往往会生气、尴尬或者紧张,这些情绪都很正常,但是要提醒我们自己,不要在一个情绪极其激烈的情况下去管教孩子,当爸妈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当我们在教育孩子控制情绪的时候,永远要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最好的表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5578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