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从黏人精到独立,我们坚持了3年,终于收获了安全感十足的孩子

从黏人精到独立,我们坚持了3年,终于收获了安全感十足的孩子

一、

上星期是女儿开学的日子,虽然心里对“大型灾难现场”的来临有些许心理准备,但是真的身临其境时,还是被震撼到了。

看着女儿淡定的样子,我心里很庆幸,我们坚持和努力了3年,终于让女儿从一个无敌粘人精变成了一个安全感十足的孩子。

女儿的出生,打破了我对常规可爱乖巧宝宝的认知,我原本以为宝宝的日常就是吃和睡,偶尔抱一下,可是女儿却是不按套路出牌,她是吃要抱着吃,睡要抱着睡,玩也要抱着玩,哪怕睡着了离开一会,只要睁眼没看见我,就能哭的惊天动地,6个月前,她没睡过超过3小时的连续觉,1岁前,她自己玩的次数屈指可数,就算会走路后,她对我的依赖也依旧不见少。

可是如今3岁,进入幼儿园后,我才发现粘妈的孩子何其多,女儿的淡定在一群孩子中显得格外突兀,进入幼儿园后她粘了我一会,就能自己玩,转头没看到我,也不会慌张哭泣,仅仅只是愣了一会就又去玩了。

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对的事就是让女儿对我拥有了十足的安全感,在她哭的时候我没有因为嫌烦而把她推出去,从前看似无意义的拥抱让她如今有了离开我的力量。

二、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上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

研究发现,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孩子到三岁时才能形成客体稳定和情感稳定的概念。

客体稳定的意思是:我看不见妈妈,但我知道妈妈是在的。

情感稳定的意思是:妈妈有时候对我不好,但是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在良好教育环境下,客体稳定会在一岁半的时候形成,而情感稳定则需要到三岁才能形成。

也就是说,只有形成了客体稳定和情感稳定的孩子,才能接受与妈妈的长时间分离,否则孩子会将短暂的分离视为永久的抛弃,并且这种被抛弃的创伤会一直留在心里,需要妈妈更多的努力乃至双倍三倍甚至更多去弥补。

这里的长时间指的是两个星期以上。

我曾看过一个问答,题目是这样的:怎样才能让一个肚子饿的孩子自动离开盛满美食的桌子?下面出主意的人很多,有说呵斥他让他滚的,有说甩一巴掌让他知道羞耻的,甚至有人说用棍棒驱赶的。直到我看到这样一个答案:让他吃饱,不用他人驱赶,他自己就会走,并且不会再偷偷回来。

看到最后那个答案时,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为什么女儿会这样粘我们,明明我反复跟她强调我会一直在她身边,她还非要让我坐在她眼前才能安心玩耍,原来她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就像那个不肯离开餐桌的孩子,如果只是单纯用强硬手段逼他离开,相信在没人或他人疏忽时他还是会偷偷溜回来,但如果我们关注到他为何不离开的那个关键点是因为饿并去解决它,他自然就能自主离开。

于是,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对她的爱从不吝啬,有时间很忙,我就抱着她做事,哪怕我很累很累,我也会去满足她爱的需求去拥抱她,对于她的索爱行为,我从不嫌弃,而更多时候,她也会主动理解我,抱一会就要求放手。

我妈对于我的行为很不赞同,她说:哪有孩子是不哭的,忙的时候就让她在一旁哭好了,次数多了她自己就知道了,你这样一直抱着多累!

孩子不哭不用抱,哭了就等他停止了再说,这一直是我妈的育儿方法,她说这样带孩子才不会累,可是就因为这样,我从不跟我妈说心里话,不会跟她诉苦,陌生的环境里我只会呆若木鸡不懂求助,而我,并不想女儿重复我这苦涩的人生路。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说: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两样,根和翅膀。

根就是父母足够的爱,内心充满安全感的孩子才能飞的更远,因为他知道父母一直都在,不管悲伤喜悦,只要想回来,父母都在。

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他们不敢飞,飞不远,他们害怕外面的世界比现在更糟糕,遇见了未知的困难没人能帮忙解决,他们甚至害怕自己离开后回来是不是就再也找不到父母了,于是他们宁愿现在紧扒着现存的仅有的那一点点可怜的安全感。

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极致赞同: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的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去年年底的时候,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22岁正值青春的少年出国留学,两年败光200万连预科都没毕业,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又因为忍受不了艰辛弃学回家,在家里唯一的事就是游戏,跟长辈唯一的交流就是钱,连饭都是奶奶一口一口喂进去的。

本该在外奋斗的年龄为什么最终就窝在了家里?直到我看了他的人生轨迹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1.父母离婚后的他被送到奶奶家,身为“独苗”,奶奶给予了他无限制的爱,事事满足。

2.上学后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家人并不重视,错过了教育最佳时机。

3.孙女偷吃了孙子一片面包,奶奶冒着鹅毛大雪,拖着老寒腿买回3袋。

4.留学在外,没有朋友,打游戏是唯一消遣。

用物质代替陪伴,用畸形的宠爱让孩子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这样的孩子,自然会抗拒有阻力的外界而选择呆在让自己最舒适的家里,毕竟如果可以不要苦难,谁愿意去经受苦难呢?

孩子终究会长大,最终独自走向社会,面对困境,而让他对困难不抗拒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前体验苦难,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从而愿意去迎接困难而不抗拒独立。

  • 体验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家里,自从女儿会自己整理玩具、自己吃饭、穿袜穿鞋、洗手吃饭后,没有特殊情况,在能力和原则范围内,我都不会干涉她。

比如女儿在饭前不愿意洗手,那么她可以不洗,但是同样也不能吃饭;她不愿意自己吃饭,那么下一顿正餐就要忍受挨饿;她不愿意穿鞋,那么也不可以出去玩。

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比任何逼迫效果都来的更好,懂得游戏规则的人,自然能更快适应社会的规则。

  • 体验困难:唯苦过,方知甜

很多家长爱子心切,总想为孩子创造一个楚门的世界,为孩子抵挡所有困难和折磨,可当孩子发现学校里并没有那么美好时,这样的反差只会让孩子加倍抗拒。

摔倒了,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并给他一个拥抱,比直接扶起更能让他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坚强;

过了饭点就收饭碗比无限制让他边吃边玩吃下去,更能让他感受到态度认真的可贵;

让他自己劳动攒一星期的钱再去买心爱的礼物,比直接买买买更能让他享受到劳动和克制带来的喜悦。

唯苦过,方知甜,才能更愿意去吃苦。

  • 体验流泪:我的东西我有权利拒绝你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提高,全球孩子唯一统一的口号就是“我的我的”,很多家长为了安抚暴躁哭泣的孩子,总是以“给你给你”作为终结,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也是可预见的。

孩子没有物品所有权意识,不管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都要通通占为己有,小到抢玩具,大到校园霸凌,抢的过的成了霸王被老师警告,抢不过的满心委屈回家喊娘,这两种极端的孩子都难以在集体生活中适应。

于是在家里,我会明确拒绝女儿的无理要求,比如我正在看书,如果她没有提前跟我沟通就开抢嚷嚷着:我也要看,这是我的我的。那么我就会义正言辞的拒绝她并告诉她这是我的,如果她想要可以跟我商量,有时候我会让她等我看完,但是如果我最终还是拒绝她了,我会告知她这是我的书,我有权利自己做主给你还是不给你,这是我的权利。

同样,对于女儿的东西,我也从不直接拿,比如给女儿买了一个小蛋糕,如果我想吃就会先问女儿:妈妈可以吃一口吗?如果女儿不肯就不强求,如果她肯就对她说谢谢。

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了解到他人的东西神圣不可侵犯和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还能让他对自己的东西具有主权意识。

有主权意识的孩子进入集体生活才能更快速适应,而不会感觉别人是不是针对欺负他。

结语:

我始终相信没有任何一种努力是白白付出的,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每个黎明前清冷的月光,每个清晨凌寒的冬雪,每个夜晚寂寞的秋月,每个晌午极致的瞌睡,只要坚持住了,努力过了,一切终究会有被看见、被回报的一天。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育有3岁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5199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