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教我们学会怎么去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教我们学会怎么去爱

在这个世界上,“以爱之名”已经成为一种手段。所有人都可以用“爱”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反正只要是为了“爱”,我所做的一切都应该被理解、被允许、被包容、被宽恕,因为我这都是“爱”你的表现啊!

但你有没有想过,“爱”究竟是什么?我们真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吗?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在某一本书上看到这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当时拿去问语文老师,究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这句话是《老子》说的,他的意思是“天地之爱,毫无偏私,不会特别眷顾你,也不会特别眷顾我”。

当时我是个愤世嫉俗的青少年,我完全不能理解“天地之爱,毫无偏私”是什么意思。我很困惑:这真的是“爱”吗?如果你爱我却不表现出来,我怎么知道你爱不爱我?爱一个人,不就是应该对他很好很好吗?

直到多年以后,经历了很多事,我才知道《老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儒家的语言中,是以“仁”这个词来表达。

儒家强调:面对不同的人伦关系,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对父母的爱,跟我们对兄弟的爱、对邻人的爱,绝对是不一样的。

我们都明白,在这个社会上,儒家的“仁”有其存在的必要。如果所有的家庭都能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全天下都沐浴在天伦之乐中,这样的社会真是最美好的——但是,如果这种理想已经变成“教条”的时候,该怎么办?

当“爱”已经僵化为“教条”的时候,“爱”就会变成一种交易。父母以“慈”对待小孩子,小孩子就要以“孝”对待父母;兄以“友”对待弟,弟也要以“恭”对待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仅存形式,“爱”也就随之消亡,只剩下桎梏人性的义务了。

这也就是《老子》思考的起点。《老子》希望能找到“爱”的真正基础,所以他问天问大地,上穷碧落下黄泉,最后终于找到了“爱”的真正根源——也就是“道”。

《老子》说,你看看“天”与“地”,它们生养了万物,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水里游,有的长得美,有的长得丑——世间万物各不相同,但是天地都让他们有一个立足之地,有一个安身之所,毫无偏私。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啊!

真正的“爱”,是不分一切,完全予以包容。

所有的分别对待,都是起于人类狭隘的认知,褊狭的人类最爱区隔异己,建立清楚的秩序,反而把这个世界搞得支离破碎的。“大道”已然毁弃,然后才出现了“仁”,出现了你们所自以为的“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要说的是:真正的“爱”根本不是你们所以为的那样。真正的“爱”没有差别待遇,在“道”的世界里,每个人的价值都是一样的,没有贵贱、好坏、美丑之分,每个人都可以活出他最真实的样子。

希望你知道,因为我太爱你了,所以我愿意让你成为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用我自以为是的想法,去限制你。

关注遥山书雁,一篇文,一段话,一哲理,每天一次的心灵之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4449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