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成都唯一被冷落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地”,居然很多人未曾来过?

成都唯一被冷落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地”,居然很多人未曾来过?

不知不觉中,当代人对古人留下的的东西,争个“第一”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了。于是,一些地理标识、历史渊源,成了很多人“口水”的源头:有的为了脱贫,有的为了旅游,有的为了推销当地特产,也有的为了一个很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申遗”。

于是,我们猛然发现,有争议的地名、人物、景观,一时间多了起来。


而鹤鸣山是少有头上顶着的“道家发源地”如雷贯耳的牌子,却几乎没什么争议的地方。

从成都到鹤鸣山,成温邛高速一路到大邑,穿大邑县城再车行15公里,路途不远。但喜山爱水的人们,往往从它的身边呼啸而过,直奔温泉胜地花水湾,或是冰雪世界西岭雪山……

山形中隐藏的机锋

真正的鹤鸣山和道教祖庭,在逆斜江河而上几百米处,群山拱卫之中。

我也有多次从鹤鸣山的旁边“视而见之”,却“擦身而过”的经历。直到那一次专为鹤鸣山而去,细雨却像一层薄纱,形成飘渺的山岚,将一个个山峰裹在其间,还未入山,先就有了一种静穆,懂得亲山也是不能有亵玩的心态的。

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堪舆理论正好体现了这种人文心理。在堪舆学看来,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古人一直认为,居住地风水好坏影响着居民的命运。不过从古至今,能被认可的典型风水景观并不多见,但鹤鸣山却是难得的一例。“山环水抱,冲阴和阳”是不可多得的大吉意象。

巧在鹤鸣山,正应了这个特殊的意象:

一是鹤鸣山依傍于主山天柱峰,被左右群山环抱,左有妙高峰,右有留仙峰,二峰左右各展开十余里,形成“护山”;二是山前隔水的近山因其形似“案几”而被称为“案山”;三是案山前的远山重重叠叠,好似远来朝圣,被称为“朝山”。山门后的迎仙阁山头是鹤鸣山的案山。五六里之外,灌口上街的几座小山及又在数里之外的马台山及附近的小山包形成朝山系列。


但没有水流滋润的山地,犹如缺少了生命的颜色。更难得的是,天柱峰下,泉水环流,终年不息,由大邑县邛崃山深处发源的斜江河的两条支流,环鹤鸣山山东、南、西三面,在迎仙阁(案山)前交汇,形成斜江河正流。三面环水、两溪合流,且“东西二水,出乎两腋”,拱卫揖让,俨然“仙人都宅”——这是鹤鸣山的一奇;山形似鹤,道路崎岖,道观林立——这是鹤鸣山的又一奇。


走进鹤鸣山迎仙阁,迎面而来就是陡峭的石梯。看我刚踏进门,便脸带畏色,门口的道士告诉我,“这是九十九级长命梯,走了可以长命百岁,福寿延年。”

延伸着,仿若入云的石梯,从迎仙阁到延祥祠,从延祥祠到斗姥殿,从斗姥殿到观音殿,从观音殿到三圣宫,从三圣宫到天师殿,一直到那几株有着上千年树龄的参天的“张天师手植柏”跟前,山路或急或缓,或直或弯,有的直插云间,有的缓步曲折,引领着人们走入空灵的神仙世界。

■【迎仙阁】

■【山、寺、树,三位一体的融合】

■入口山门

道的真谛

道教的思想基础是老子的《道德经》,而在鹤鸣山,道的张扬和宣讲,还通过印在三圣宫前的全本《道德经》和无数的楹联展现给信众和世人的。而在数不胜数的楹联中,迎仙阁内侧那一副对联最具代表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鹤鸣山标志,后为主峰】

■【随处可见的太极标志】

■【张道陵手植金丝楠木已经1900多年】


高道张三丰手栽古柏


山地孕育的人文精神

用现在时髦的语句来说,寻觅道教的“发展路径”,有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在地图上连成一线的山地名称:

洛阳北邙山、南阳太平山、江西云锦山,此外,张道陵传道还游历过河南蒿山、四川阳平山、四川青城山。

但其他山地,都无法与四川鹤鸣山之于道教的地位并驾齐驱。

中国的山地何止万千,而植根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为何选择了蜀地的鹤鸣山?鹤鸣山为何与不远处的雾中山(佛教弥勒道场)相安无事各施其责?比鹤鸣山更广为人知的青城山原是佛教场所为何却演变成了道教的天下?张道陵最终为何在鹤鸣山仙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或许,可以从中窥见中国山地与宗教关系的几分玄妙:

仙占说。以前人们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多指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现在大约可以改为“天下名山仙占多”,是指儒释道并存的格局以及历史上从无宗教战争的现实,使本土宗教在融合与浸润的过程中,更符合苦难人生的信仰追求而获得更多的信众;

避难说。

中国历来战乱不已,东汉末年更是动荡不安,天下由治而乱达于极点,民众生活痛苦不堪。在现实的苦难中不能寻觅安宁,就只有将目光投向虚无缥缈的天上。精神避难,有时比生存的避难还要来得重要。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道教,将人们逃离苦难的渴求与追求幸福的欲望集中表现出来,也是适得其所。

隐修说。

前有庄子宁愿曳尾于涂中而不愿受招,而要寻求精神的“逍遥游”;后有张道陵创办道教,在“道法自然”的旗帜下,以“隐修”的姿态对当权者展示笑容,在青山绿水之间弄出动静,引人瞩目,逐步自成一股力量,那也是某种必然。

神怪说。

人生的苦难,早就刺激了奇思异想。只是局限于大自然充满神秘,神异怪诞无处不在。求仙访药,希冀长生不老已泛滥于世,所以从者云集,道教一时间蔚为大观就不足为怪了。

历来文人也对鹤鸣山推崇有加。爱国诗人陆游在成都崇州任职期间曾到鹤鸣山寻仙访道,在《夜宿鹄鸣山》中写道:西游万里已关天,采药名山亦宿缘。老柏干霄如许寿,幽花泣露为谁妍。苔黏石凳扪萝上,灯耿云房扫榻眠。安得仙翁萦米术,一生留此弄寒泉。

一生留此弄寒泉——这是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不过,也只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向往罢了。也许,这一座座山峰,隐藏着更多人文精神的奥秘,正等待着现代人去发现和追寻。

观山和临水,都应抱持不同的心态:立于山巅的俯视思绪则难免限于飘忽,处于山脚的仰视思绪则难免心生畏惧。最好是脚踏实地的拾级而上,上一层就有一层的视野,上一层就有一层的境界。杂欲俗念,都在登临中置之身后;山水风景,却在登临中融然于心。

身在山中,道也就在心中了。

■【鹤鸣山地形示意图】

鹤鸣山,又称“鹄鸣山”(鹄与鹤古通用)。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鹤鸣山由红岩山分三支南下,中支为天柱峰,东支为妙高峰,西支为留仙峰。与红岩山、冠子山、龙窝山相互独立又彼此襟连。北依青城山(约 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 70公里。

鹤鸣山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所以以“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

鹤鸣山,又为世界级五行康养圣地,明代新都状元杨升庵称赞这里是“仙人都宅”。


【长寿地磁】金

和巴马一样的健康磁化条件,鹤鸣山地磁总强度为5万至6万。能促使人体净化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血液自我清洁循环,有利于健康疗养和身体发育。

【鹤鸣仙泉】水

鹤鸣仙泉是珍稀的天然小分子磁化团水,直接被细胞核和DNA所吸收,活化细胞酶组织,对美容护肤,身体体液补充,软化血管有极大帮助。

【天然氧吧】木

鹤鸣山森林景区覆盖率在90%以上,是天然氧吧;同时负氧离子浓度高达15000/mm2,是成都市区的10倍、青城山的3倍。改善亚健康和脑部缺氧的最佳养生环境。

【纯阳护体】火

鹤鸣山是昆仑山龙脉结穴之处,坐镇纯阳之位;面朝生气之方天然不潮湿,是人居疗养最佳圣地;堪比三亚和米易的阳光。

【千年传承】土

1800年的道教传承之地是家族祖业的首选;稳定的地质结构,历经5·12大地震的千年安全区;依山面水万山来朝,是国内罕见的四象合和的四灵地格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3124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