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180°,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自古以来,秋分就是我国传统的四时八节之一。那么,秋分到的时候,是不是秋天到了呢?
一、秋分是不是秋天到了呢
秋分的气候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
24节气中的每一个独立的节气,都是划分季节的标准,秋分的时候,可能早晚微凉,也很容易感冒,生病,所以我们都应该时刻注意季节的变化。
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分之后,而秋季进去深秋时节,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秋分时暑伏远去、秋老虎也已经结束了,太阳自南半球向北半球运动,人们会觉得天气开始变得凉爽起来,开始进入了秋高气爽的时候,是全年最佳的生活温度。
二、秋分是怎么来的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80度,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
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
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分就是半,这是秋季的中分点。
总之,秋分的由来于古代农业生产,是劳动人们长期通过实践总来出来的科学规律,如今,对于农业生产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三、秋分后养生为何要“早卧早起”
“秋分”对古代普通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早卧早起”。自就有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大概意思是,立秋后三个月,是阴阳之气较为平均的季节,气温下来,寒气上来,但地表的热气尚未散尽,所以要早睡早起,鸡入圈则人上床,鸡鸣应起床。
秋分后不宜再像夏天那样生活,“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也就是说,适应季节变化才能保证健康,违反季节规律就会生病。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条称:“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这句话想表达的是,秋分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但秋分后夜越来越长。
早睡自然是因为夜来临早,早起则是要求不要睡懒觉,睡得早就应该起得早,这样才合乎生理规律。秋分之后,气温下降得十分明显,感冒、痢疾等病秋季多发。
《素问》提出的“早睡”观点与传统的“秋收冬藏”保健理论是一致的,可减少夜晚低温寒气的不经意侵入。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33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