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秋分节气。“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也就是说,从秋分这一天起,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下降,气候更加干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晓丽提醒,秋分过后,人们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尤其要注重驱寒润燥。
驱寒润燥,不生病
秋分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秋分之后,雨水渐少,天气渐凉而气候干燥。中医认为秋燥易耗津液,而驱寒润燥就成为平衡体内阴阳之气的关键。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白露的‘燥’是温燥,而秋分的‘燥’是凉燥,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像藕、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葡萄、百合、银耳、柿子等,都是调养佳品。”王晓丽医生建议。
秋分时节,还可适当多吃一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药膳还要善用百合,像百合莲子羹、银耳百合羹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个地方要特别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有人坚持秋天不必太早添加保暖衣物。不过,王晓丽医生认为,“秋冻”这件事要因人而异。进入深秋,要时刻关注气候变化,明显降温时应及时增减衣物,不要盲目坚持“秋冻”。老人和小孩,以及一些身体虚弱的人群,抵抗力弱,更要注意分寸,甚至要春捂秋也捂。特别是阳气不足的人群,比如老寒腿的患者,长期痛经、月经不调的女性,更要注意保暖,莫盲目“秋冻”。
因为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即使正常的秋冻,也有三个“禁地”——头、肚脐、脚,这些部位需要特别保暖。
情绪养生收悲绪
秋天万物凋零,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甚至是伤感、忧郁的状态。
建议多与朋友聚会聊天,趁着秋高气爽的天气去逛逛公园、游览山水,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发泄。推荐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能增加肺容量,尤其有利于慢阻肺和肺气肿病人。
此外,还要学会自我开解,笑对烦恼,宽容待人。总之,健康的情绪可增强身体抵抗力,是最好的防病“药物”。
维生素B缺乏也会令人情绪沮丧、思维迟钝。秋天不妨多吃点富含维生素B的粗粮,比如燕麦、大麦、小米、红豆、绿豆、豌豆等。
缓解秋乏,增加有氧运动
到了秋天,不少人总是犯困,没有精神,这是秋乏的表现。王晓丽医生建议,夏季夜短昼长,很多人养成了晚睡早起的习惯。秋季来临,这种习惯就要注意调整了,晚上争取10点半之前睡觉,因为11点,也就是“子时”以后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开始下降,它们同样需要休息。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可以缓解脑疲劳,比如散步、慢跑、广场舞等,但运动量不可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加重身体的疲劳。
TIPS
秋分养生食疗方:
山药百合大枣粥
•材料: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
•做法: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记者 刘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0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