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1370年),对于朱元璋而言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日子。这一年正月,在他命令之下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郭英等人率几十万大军出征沙漠。明朝大军一路大败大败扩廓帖木儿,擒元朝宗室无算,而元顺帝也去世,连历代金玉玺宝都尽皆归为明朝所有。六月二十日,朱元璋颁布诏令平定沙漠。
而在接下来的分封功臣之中,邓愈则被封为开国六公爵第五位,爵卫国公。
邓愈,少时便跟随父亲邓顺兴在临濠起兵反抗元朝。后来父亲战死,兄长又病故,年仅16岁的他便掌握兵权,与元军作战。而作战勇猛,足智多谋之下,一时间泗州等地归附者不计其数。
虽然实力不断壮大,但是他却选择了投靠朱元璋,虽然不是朱元璋的嫡系,但无疑对于刚刚发展的朱元璋 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他也备受重视。而后朱元璋命邓愈与常遇春自巢湖南下,一路经略南北,连克沿河重镇,此时的邓愈也不过才18岁。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治军又严谨,秋毫无犯,这样一位少年将军,随后又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明朝重要战事。洪都之战,与朱文正共守洪都,拖住陈友谅几十万大军,在经过鄱阳湖之战消灭陈友谅军之后,他又继续平定江西诸郡。
1368年后,他协助徐达、常遇春北伐,进而在1370年进图甘肃,随后更是招降了吐蕃。
但是也就在他继续南征北战之时,1377年平定吐蕃残部,开疆拓土千里之多,但回师途中,却生了一场大病,明军到达寿春时便溘然而逝。年仅40岁。
观其一生,正如朱元璋在册封他为卫国公时的评语:御史大夫邓愈自幼相从,屡更任使,虽经摧挫,口无怨言。”
朱元璋闻讯之后,悲恸大哭。罢朝三日,竟然亲自迎其灵柩,前往三山门祭奠。而在讲究“落土为安”的中国古代,邓愈亲人也便将他归葬于早已选定的凤台乡。
可随后却发生了一件令人诧异的事情,朱元璋竟又另选一处墓地,作为邓愈的新“墓地”,并将其母亲、弟弟的墓也一并迁过去。
要知道在笃信风水术的古代,朱元璋为什么要刻意的去为早已经入土为安的故将特意迁坟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朱元璋对于邓愈“爱才、惜才”吗?其实,朱元璋之所以迁坟的真实原因,从朱元璋对待邓愈后人便可见一斑。
邓愈有2子1女,其长子邓镇在父亲去世之后袭封卫国公,随后被改封为申国公。并且在以征南副将军的身份平定了永新龙泉山寇,再出塞外,有军功在身。但是也就在这看似顺风顺水的仕途之上,一场隐藏的危机却早已到来。
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朱元璋以其谋反、结连胡惟庸,被下诏诛杀,一门七十余人无一幸免。而邓镇的妻子乃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可见在明朝初年,群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因为李善长案牵连邓镇也被连坐朱元璋下令处死;邓愈的二儿子邓铭,虽然被授予锦衣卫指挥佥事,但却在征讨蛮族时,却死在军中。
而即便是邓愈的女儿邓氏,在嫁给秦王朱樉为次妃之后,却又因为与正妃王保保之妹的矛盾,以及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与秦王朱樉僭越服饰,而被朱元璋赐死。
虽然邓愈一家尚留下了嗣子邓铭之子邓源,承继爵位,但是已经风光不在。尽管明世宗嘉靖帝邓源之重孙邓继坤被封为定远侯,后代也得以承继爵位,而最后李自成攻破北京之时,最后一代定远侯也被其杀害。
而关于“帝王心术”,朱元璋又缘何“好心”迁墓却又祸连其子女,也让我们能从中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明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0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