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古代的“汤中牢丸”是什么美食?经过历史演变现代已很常见

古代的“汤中牢丸”是什么美食?经过历史演变现代已很常见

晋 束晰《饼赋》: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惟牢丸乎!

西晋的束晰不仅是有名的文学家、文献学家,他还是一位有名的“吃货”。他在《饼赋》中提出众多美食,并说“或名生于里巷,或法出乎殊俗”,各具风情。那么,他口中赞美“无所不宜”的牢丸,又是什么美食呢?

从束晰的记载中,可以得知牢丸至少在西晋就已经风靡了,可谓历史悠久。那么牢丸究竟是什么呢?唐代诗人段成式曾写过“汤中牢丸,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

我们再来看明代张自烈的字书《正字通》,这本书说白了就是一本字典,里面有关于“饺”的解释:饺,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

由此我们连起了一条线:牢丸到了唐代被称为“饺”,而看明代的字典里的解释,就很明白,牢丸其实就是饺子。

那么,好好的饺子,古时候为啥叫牢丸呢?其实这与古代祭祀习俗有关。古代祭祀要用到三牲,也就是猪羊牛,这三牲,也叫三牢。叫做牢丸,就是用面皮做成的包含三牢馅料的丸子,牢牢锁住内部馅料的丸状食物。由此可见,古时候的牢丸,既然叫丸,可能形状和现在的汤圆差不多。

到了北魏时期,牢丸的形状开始出现了变化,北魏文学家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古代的饺子和馄饨是不分彼此的,他所说的这个馄饨,应该就是牢丸,不过形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偃月,已经和现在的饺子颇为相似。

牢丸也不是一直叫做牢丸的,宋代曾叫牢丸为牢九。苏轼的《游博罗香积寺》诗:“岂惟牢九荐古味,要使真一流仙浆。”那么为啥要把牢丸叫做牢九呢?明代的《庶斋老学丛谈》记载:[牢九者,牢丸也....宋 讳丸字,去一点,相承已久。]原来宋代忌讳“丸”字,因此才该名叫牢九。至于为何宋代忌讳“丸”字,就不得而知了。

饺子作为传统文化美食,历史自然非常悠久。牢丸现在虽然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经历演变,逐渐成为了现在我们吃的饺子的一部分。牢丸的历史文化,也刻印在了传统历史文化之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8061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