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再看袁崇焕的历史的时候,总感觉有些迷糊,因为袁崇焕这个人的立场始终在摇摆,从小编内心来说,个人认为袁崇焕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因为当年他亲手杀死了皇太极的父亲。正如后来的历史学家所说,那一门红衣大炮在一个错愕的瞬间忽然被引爆,一个原本能威胁明王朝的君王被杀死,那个曾经被誉为最优秀的军事家努尔哈赤阵亡,在那一刻袁崇焕成为了大明帝国的长城。从这评价里面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袁崇焕是坚定的主战派,并且专打八旗军。但可惜的是在另一些历史记载中,哪怕是袁崇焕的结局之中,他似乎又是一个主和派,因为在前线战场上老是与皇太极搞暧昧,到后来居然还主动与他谈和准备放弃辽东地区所有的土地。是因为他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最终使得崇祯皇帝彻底暴怒了,把他定为了汉奸,他也因此惨死。
袁崇焕的态度
对于袁崇焕的态度,小编也和当年的崇祯皇帝一样,那也是满头大雾,弄不清楚他到底在搞什么,甚至在某些时刻都感觉袁崇焕之死是罪有应得。因为很简单,大明王朝当时可是非常重视辽东地区,袁崇焕他的任务就是要在北方地区防御住八旗军的入侵,而且还要找个机会把他给彻底灭掉。遥想当年在崇祯皇帝上位以前,袁崇焕可是非常的坚定要与八旗军大战,从之前的血战到后来的一炮干掉努尔哈赤,袁崇焕根本就没有后来所谓要和谈的心思,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那时候的他充满战斗力。
和皇太极的暧昧
但可惜的是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崇祯皇帝让他成为了总督大人,而且还给予了他空前的自主权,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袁崇焕突然之间好像变了个人一样。在与皇太极的作战过程中,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采取防御的姿态,后来他又多次派遣人马去皇太极接触,根据一些隐秘的资料,皇太极当时居然还和袁崇焕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双方进行罢兵言和,但是条件就是要干掉毛文龙。结果袁崇焕似乎居然接受了这个条件,当众斩杀了毛文龙。当年崇祯皇帝虽然非常的气愤,但最终还是默许了袁崇焕的所作所为。
在接下来的谈判之中,又有很多的资料显示,袁崇焕准备把辽东地区所有的土地全部让给皇太极,除了山海关和沿线的几个重要的防御据点以外,他把之前孙承宗所有的防御设施全部都给抛弃掉,就好像熊廷弼一样。而且皇太极当时还向袁崇焕提出了一个要求,不仅要承认大清国的国号,而且还要明王朝每年上供300万两白银。面对这样屈辱的条件,袁崇焕不仅答应,而且当时似乎还很高兴,他们一直都在不断的酝酿这个合约,但可惜的是这个合约最终没有达成,因为皇太极耍了他们。后来的北京城保卫战,皇太极和袁崇焕之间的协定彻底被撕毁,袁崇焕又因为过度的自信,结果又在中途埋伏皇太极,被崇祯皇帝误以为和皇太极两人搞暧昧,最终被定成了汉奸。
另有隐情
可以说讲到这里里面的打打停停战与和平,那是非常的复杂,袁崇焕本人的态度也变得极为尴尬。曾经的战争英雄到后来居然变成了这样的模样,不由得使人感慨当年的民族英雄袁崇焕,他到底是不是一个靠谱的人,还是说他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书生?关于这一点小编也在这些资料的灌输之下,突然变得有些迷惑,但后来翻阅了大量的崇祯时期的资料,这才明白,原来袁崇焕这么做不是因为他的人变了,而是他的环境变了,他这么做也是情非得已。
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明王朝的状况是江河日下,最开始袁崇焕出山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天启年间,八旗军和努尔哈赤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毕竟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家组织框架,他们最多只能算是一股军事流氓,袁崇焕根本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虽然他们战斗力强悍,但只要打中他们的要害,一战就能把他打回解放前。所以袁崇焕在前期积极的主张战斗,才会表现的那么的凶狠,并且最后一击击杀努尔哈赤。在那时候袁崇焕被称为大明帝国的万里长城,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可惜的是,明王朝的历史背景在一起的变化,袁崇焕他本人的作战态度也开始逐渐的改变。
环境的变化
等到崇祯皇帝上来以后,袁崇焕再一次成为了帝国的总督,但这时候他来到山海关前一看,整个格局和背景都已经翻了个天。原先只不过是一股军事流氓的力量,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国家,他们有自己的军事制度,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且还有着更为详细的作战目标。所以当年袁崇焕在多次交手之中已经意识到了,与八旗军作战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消灭它,因为这时候的八旗兵已经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军队,要想打垮它,靠一两场战争的胜利根本就不行,必须要彻底的在国力上胜过它。
结语
这时候的明王朝早就已经病入膏肓,内部的矛盾把中原五省彻底打成了废墟,国家的实力严重下降,可以说这时候的明王朝在东北地区的国力根本就比不过八旗军和它背后的大清朝。既然凭借国力上已经打不赢对方,而且持续打下去肯定会导致明王朝最终作茧自缚。所以袁崇焕他在当时的目标很有可能就是以战求和,那就是通过不断的战争的胜利来逼迫皇太极与明王朝和谈。只要双方保持边境的安宁,那么东北地区就可以大量的裁军减轻压力,这样才能集中力量灭掉内部危机然后发展生产。只要有10年的时间明王朝,总体的国力发展速度肯定会远远大过八旗军和它的大清朝。在这样的利益之下,付出的多大损失都不足道哉,所以袁崇焕才敢这么大胆在他上任以后一直都在谈和。因此当年袁崇焕战争与和平的立场不稳定,问题就出在这里,他要做的是以战求和,要保的是大明江山的未来,可惜的是他这种行为不被明王朝认可,最终被定义为汉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69052.html